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體力大幅衰退,有辦法學習嗎?職涯大致底定,還能走出新的路嗎?現在才努力追夢,來得及嗎?
圖片來源:unsplash
文 / 李明憲教授,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
體力大幅衰退,有辦法學習嗎?
職涯大致底定,還能走出新的路嗎?
現在才努力追夢,來得及嗎?
因為社群媒體推波助瀾,我們每天接受的資訊都在爆增,fb與 line變成我們學習的主要來源,淺碟式的學習與過度簡約的心靈雞湯,讓我們的思考經常處在海平面之上,卻不知道海中的美麗與波濤。
這本書是日本知名作家和田孝樹的暢銷書,他本人是精神科醫師,也在47歲時開始執導電影,並獲得國際大獎,寫作的作品超過600冊,是一位不斷學習的典範,這本書以他的人生經驗加上科學的證據分析,提出了50歲之後更迫切需要學習的立論,不過這本書也適合每個年齡層閱讀,因為學習帶來生命的目標與能量。
書中指出因為人們的平均餘命延長,如果沒有好好照顧自己,我們的健康壽命與平均壽命之間的距離將會被拉大,所謂健康壽命指得是能夠不需要他人照護、能夠獨立日常生活不受限的年齡,健康壽命與平均餘命的距離越大,代表最後必須倚賴別人照顧的時間愈長。
因此,我們必須盡力縮短這個差距,除了運動、養生之外,書中提出學習是長壽的秘訣,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史密茲等人研究分析55至85歲2380人的資料後,指出年齡、學歷、有無心臟病、是否罹癌、流體智力(fluid Intelligence,處理資訊速度)與死亡率的關係,發現除了年紀之外,流體智力與死亡率的關係最密切,流體智力較差的人們死亡率是智力較好的兩倍,如果能在55到85歲之間保持較好的智能狀況,就可能活得比較久。
因為學習啟動我們的生理、心理活躍機制,一旦停止學習,就在逐步邁向死亡。
65到74歲稱作年輕老人(前期高齡者),75歲以上才是老年老人(後期高齡者),所以50歲的人至少還能工作20年,因此要開始儲備在職場退下來之後的知識與能力,尤其未來高齡消費者的需求越來越多,50歲以後的人們,更適合從事服務高齡者的這類工作,因為更能同理,更能提出好的企劃服務。日本九州地區的快遞公司「佐川急便」,為了解決網路購物送貨不足,已經妥善運用健康的老年人力,在住宅區設立小型的配送點,再由老人騎腳踏車前往配送,這也是一種老年人力的活化。
開始學習可能會遇到的阻礙是那些呢?其中包括前額葉老化及男性賀爾蒙的減少都將會引起消極與失去熱情,克服的方法就是要多用前額葉去思辨各種社會事件,並閱讀各種新知,尤其是很少接觸的知識,這樣才可以刺激思考,作者也提出了一些學習動機提供參考,其中最有趣的是以戀愛來避免老化,至於50歲之後該學什麼?要怎麼學?以及如何記憶?
在書中都有著墨,其中鼓勵用「部分熟讀法」來閱讀,用「輸出記憶法」來強化記憶。這是很重要的學習法則,這本書將作者豐富的人生閱歷濃縮出原則,循循善誘,很容易閱讀。
人生就是一場冒險與探索,退休是假議題,是人們創立的制度,退休不代表停止學習,而是另一個生活方式的再起。最後用這句話共勉,「學習不是為了得到答案,而是為了要知道有各種不同的答案」,李明憲誠摯推薦這本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