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天下嘉農」是嘉義人常常提起的驕傲,而「KANO」所指的就是嘉義農林棒球隊的日語簡稱。從那時起,傳承「KANO精神」便成了嘉義市的使命。《教出影響未來的孩子》紀錄嘉義市播下的教育種子,帶領讀者在每個篇章、每個學校、每則故事中,發現並體會嘉義市獨特卓越的教育精華。
圖片來源:天下文化《教出影響未來的孩子》
透過運動競賽,孩子們學到堅持面對挑戰的精神,傳承KANO精神,更是嘉義市教育的使命。
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之前,嘉義市每年12月中旬左右,總會湧進兩百多支來自全台各縣市,以及十多支來自日本、香港、新加坡的少棒隊伍。這群膚色黝黑、永遠咧嘴笑得露出潔白牙齒的十幾歲棒球選手們,全都是為了為期一週、兩百多場的「諸羅山盃國際軟式少年棒球邀請賽」而來。
諸羅山盃是全台灣最重要的國際少棒邀請賽,從1998年開始舉辦至今超過20年,始終是嘉義市主力推動的運動賽事。
「嘉義市是棒球的原鄉,」嘉義市市長黃敏惠最喜歡在週末假日的午後到球場上看孩子練習打棒球;平時校際間的少棒友誼賽,也經常看得到她觀賽的身影,「這些孩子們,為嘉義市的KANO 精神注入更多『原力』。」
「天下嘉農」是嘉義人常常提起的驕傲,那是一段台灣棒球的歷史;而KANO 就是嘉義農林棒球隊的日語簡稱。
嘉農是嘉義大學的前身,嘉農棒球隊1931年第一次代表台灣出征日本甲子園,便一路挺進總決賽,與日本愛知縣的中京商(現為中京大學附屬中京高校)激烈纏鬥。
雖然嘉農最終以零比四敗給中京商,但拿下準優勝(亞軍)的拚鬥精神、耐戰韌性,引起日本棒壇極大讚譽;日本媒體以「KANO精神」形容台灣人不放棄的毅力及生命力,甚至給了「天下嘉農」的美譽。
當時日本球評家飛田穗洲對嘉農棒球隊是這樣評論的:「異軍突起於台灣某個角落的KANO,在一群不容忽視的對手中,盡情展現如獅子般的奮勇精神,無視於其他作戰經驗豐富隊伍的鬥志,真是令人讚不絕口……,而當夕陽餘暉下的日本甲子園球場,目送參賽的青年勇士們帶著球場一把沙土離去時,KANO 選手們在球場上奮戰的震撼場面,仍然一一浮現在我們眼前,直到永遠……」
從那時起,嘉農成為台灣棒球運動濫觴,傳承「KANO精神」便成了嘉義市的使命。
然而,儘管有著華麗的數字,這個曾經全市每所國小都有棒球校隊的榮景,依然不敵少子化衝擊以及其他運動興起、升學主義的現實,面臨困境。
同時身兼民族國小教師、體育組長與少棒隊教練的林忠興,2003年開始帶著民族國小少棒隊征戰全台,曾經拿下全國分區賽中區冠軍,是嘉義市少棒界有名的「熱血教練」,對嘉義市少棒運動近年來的式微,非常有感。
20年來看著嘉義市國小棒球校隊從全盛時期一路衰退,現在只剩下包括歷史最悠久的垂楊國小少棒隊,以及民族、興嘉、世賢、博愛國小在內的五支少棒隊,每次談起這個話題,林忠興語氣中總是難掩失落。
「僑平國小出了好多職棒選手,但參加棒球隊的孩子人數不夠,說收就收,」林忠興嘆了一口氣,繼續說:「崇文國小孕育許多嘉義在地球員,也因為招生困難,收了……」
從極盛時期一路下滑,嘉義市少棒運動遇到了什麼困難?
林忠興坦言,學校要維持一個棒球隊必須克服許多主觀和客觀因素,例如,若和可以待在體育館場內吹冷氣的籃球、羽球、桌球相比,要孩子頂著大太陽、汗流浹背、全身髒兮兮的打棒球,「家長通常會考慮很多。」
而棒球必須九個人才能成賽的團隊運動性質,遇上球員放學後得去安親班,無法配合球隊練習時間的現實,因此離開球隊的孩子不在少數。
各球隊教練只能咬緊牙關,想辦法維持球隊運作。
以民族國小為例,林忠興苦笑說自己「把魔掌伸向中、低年級學生」,只要有興趣都可以加入球隊,和以往少棒隊主力都是高年級學生相比,目前民族國小少棒隊是一到六年級的混齡球隊,全隊十幾個孩子包含三個一年級、兩個三年級,「由於年紀太小,出賽有一定風險,加加減減可以上場比賽的只有11、12個。不只民族,現在嘉義各支少棒隊,都和我們相去不遠。」
「為了讓家長點頭答應孩子加入少棒隊,」一位民族國小少棒隊球員的媽媽透露,「忠興教練每天下課後,甚至先把球隊孩子聚集起來寫功課、幫孩子複習考試,才開始練球。」
而僅存的五支少棒隊孩子們,上學日把握早自修、午休、放學後的幾個小時,各自在校園內練球,週三下午或週末就聚集在一起打友誼賽,從未間斷。
嘉義市的少棒隊員和教練們努力突破困境,不正是KANO 的精神嗎?
「『KANO精神』就是無論如何都不放棄,」曾經是垂楊國小少棒隊球員的前桃園航空城棒球隊投手陳申宸,2015年回到母校擔任少棒隊教練,就是要將KANO 精神和球技傳承給小學弟妹們,並成為他們的棒球啟蒙老師。
「我從孩子們身上看到當年那個小小的我,」一邊看著場上成功滑壘的小球員,陳申宸一邊笑著說:「陪他們打出第一支安打、完成第一場比賽,就是最大的成就感。」
林忠興不諱言,加入棒球隊的孩子經常是被班導師「丟包」的「高拐」(台語,指「難搞」)學生,有些學習成就低落、不想念書,而球隊能讓這群弱勢學生找回自信,甚至有機會因為打棒球而翻轉人生。
2022年5月中,剛剛以先發投手之姿替台北北投國中拿下111學年度國中棒球聯賽女子組首勝的八年級女生莊宜蓁,就是代表民族國小參加諸羅山少棒賽時,被北投國中壘球隊專任教練相中而北上台北打球。
「國小畢業就離鄉背井當然很辛苦,」林忠興當時鼓勵莊宜蓁勇敢接受挑戰,「機會很難得,一定要堅持下去。當上國手、教練、防護指導員,人生就會從此不同,」經過第一年(七年級)的調適,莊宜蓁很快在異鄉嶄露頭角,但每當放長假,她一定會回嘉義陪學弟妹們練球。
無論已經是教練的陳申宸,或是還在棒球、壘球路上奮力衝刺的莊宜蓁,還有許許多多跟他們一樣的嘉義孩子,都正在以KANO 精神振翅飛翔,也都沒有忘記隨時回「嘉」,將KANO 精神傳承下去。
棒球,讓嘉義孩子更棒!
➢【書籍資訊】《教出影響未來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