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賴佩霞在《靜心的力量》中分享她透過獨活與靜心練習,面對複雜多變的外在環境,懂得守護自己的心,不受外界干擾,在職場上更加重要。所以,無論身處何處,請繼續保有獨活靜心的意識覺知。
日劇「獨活女子的守則」女主角熱衷於「獨活」──獨自一人的活動。四十歲的她決定過著單身生活,起初還不習慣,總在意別人怎麼看待自己。幾經嘗試,她發現其實當自己不再在意別人時,別人也不會在意她。她的獨活內容相當精采,一人吃高級壽司、打保齡球、學攀岩、逛遊樂園、參觀動物園和水族館,甚至獨自在戶外烤肉喝紅酒。
坐在壽司店板前,直覺想點十貫自己最愛的海膽握壽司,即使獨自一人,還是受限於顧慮高級日本料理師傅可能會生氣。因為吃壽司有規矩,一般而言海膽不宜做為第一道壽司。就因為看到身旁一位也選擇獨活的女熟客,自信的點了一大份河童捲(小黃瓜海苔捲),讓她大受鼓舞,立刻向師傅追加了四份,沒想到,師傅居然也欣然接受。
就在把海膽壽司放入口中咀嚼的那一刻,她全心全意品嚐自己所愛的滋味,享受著跟別人一起用餐時,無法大快朵頤又難以滿足的暢快與富足感。
獨活女子在享用日式燒肉時內心獨白著,若跟別人一起,就得考慮別人想吃什麼、能吃什麼,而獨活只需滿足自己的渴望即可。一人前往動物園,把所有的時間都留給金雕,因為這是她最喜歡的動物。仔細觀察,以相機記錄這種瀕臨絕種的鳥類,感到無比的喜悅。獨活,讓她更能專注在活動本身及自己內在的感受,隨時可以放大自己的喜好與開心程度。一個人單獨從事喜愛的活動,不必兼顧交際互動,也不必和誰協調配合,充分感受到最大的自由與自在。
美國詩人佛洛斯特的名言:「走一條杳無人煙的路。」不論選擇什麼,每一個「現在」都是選擇的結果。選擇,需要勇氣,「我」到底是要掌握選擇權,還是要把選擇權交給別人?都是抉擇。
當愈來愈懂得如何關心自己,自然就能把生活遇到的細節逐一帶入靜心、帶入愛。承諾關愛自己一輩子的日子會是什麼樣子?當愛人與被愛的人合而為一,會是什麼樣的人生?
獨活意味著毋須配合任何人,首先,做選擇的時候,先充分感受全然的自由,自由可以讓人放鬆。假如過多的選擇使得自己無所適從,先歸於中心,放開頭腦的雜訊,安靜,看看此刻「心」需要是什麼,就在當下好好滿足心的需求。
當開始熟悉臨在靜心之後,想將這樣的品質延伸到人際關係的互動上,自然會愈來愈輕易。與他人共處的時候,歸於自己的中心,不需分析或思考該有什麼樣的對應或反應。對於一些日常生活較為忙碌的人來說,靜心是個對自己不錯的提醒,只要自覺的將心「定」在眼前進行的事情上。除非旁邊的人也是靜心者,否則多數人不會察覺我們正處在靜心中,也或許只是感知到周圍的一股祥和氛圍。
練習獨活,把自己放在一種陌生的情境,這樣的處境會讓「我」的覺知變得相對敏銳。在集體行動中,「我」可以輕易放棄選擇權、發言權和自主權,可是在獨活行動中,
「我」就必須做選擇、為自己發言並處理自我內在所有批評的聲音。
日劇中女主角說,不希望走進動物園,只為了要在計畫的時間內,把所有的動物看完一遍。於是,決定把所有時間花在觀察自己所愛的金雕上。金雕,是她百看不厭的動物,也是她進園區唯一的需要。人生也是如此,我們在世間不是為了在不可掌握的有限生命裡,把所有的事情都做過一遍。我們有自己的最愛,可以允許自己把時間花在心愛的事物上。
單獨,不等於孤獨,也並非與世隔絕、不合群,或斬斷與他人互動連結,而是和自己密切貼合,歸於中心,零距離的感受自己內在的愛與被愛。在極致安靜、放鬆的自處下,提升自我意識,將自己帶到不同高度來看待自己與生命的關係。揭去世俗的表象,揭去他人自我投射丟出來的意見,充分體悟「我」的獨特生命旋律。
日劇中女主角之所以熱衷於獨活,起初是因為遇到了人際關係上的困擾,歷經多次獨立行動的體驗後,反而在各個活動中遇到同樣也鍾情於獨活的人搭訕交談,這些意料之外的互動,竟然逐漸療癒起她在人際關係的糾結。獨活,是以個體單獨行動的形式進入人群,譬如走入餐廳、博物館或慶典,這些場所都不是空蕩蕩,也可能是鬧烘烘的。在這樣的空間裡享受單獨的安逸而不做作,撇開腦子偶爾冒出來的自憐,甚至可以從中領悟到世界的寬廣,提升對周遭的敏銳度,凝視更有愛的自己與周遭世界。
長期以來,無論是家庭、學校或社會都在告訴我們「做人不要太以自我為中心」,即使「我」並不那麼喜歡的活動,因為怕遭受奚落或排擠,加上如果同事親友們都很投入,似乎也就應該要參與,同時要不斷說服自己參與的重要與合理性,這些內在的拉扯真讓人筋疲力竭。現在,有了獨活靜心的經驗,知道自己內在存有一股不是那麼輕易被擊碎或抹滅的定力,當確認自己有能力隨時能將自己帶回中心,這樣的自信,反而大大提升了願意跟別人互動的意願。
換句話說,我可以回到感知愛人與被愛的起點。
面對複雜多變的外在環境,懂得守護自己的心,不受外界干擾,在職場上更加重要。所以,無論身處何處,請繼續保有獨活靜心的意識覺知。工作中都有需要獨立作業的時候,那麼,現在就開始將眼前的工作帶入靜心,與同事的相處互動也帶入寧靜祥和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