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賴佩霞在《靜心的力量》中分享動態式靜心練習,透過跳舞、搥枕頭、吶喊等方式,釋放積壓情緒與能量,幫助身心重新流動與平衡。我們都應該誠實的面對自己,學著靜心,領會臨在的意識覺知。臨在時,行立坐臥間都能享有寧靜。
說說動態式的靜心。之所以為動態,顧名思義空間會是我們首要考量的關鍵,找個不干擾別人、不影響他人的環境,也因為是動態,所以別人會從外在看到我們表現出來的行為。有些只是慢慢移動我們的身體,讓身體的能量流動,有些就會是比較強烈的能量釋放,反正,靜心可以依據時間、地點和心情而選擇不同的方式。到時候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去到印度之後,才了解原來靜心的方式百百種,並不是我們一般人所想像的只是坐下來,靜觀呼吸、念頭或情緒。
身體可以跳、可以叫、可以搥打枕頭,甚至暢快歌唱、跳舞或跑步都是方法,目的是為了讓身心膠著的能量再度流動起來。在印度普那學習靜心的那段時間,我才開始深入了解情緒是怎麼一回事,為什麼情感抒發如此重要。當我有機會打開情緒的閘門,開始讓腦袋裡的不滿隨著叫囂或亂語,在安全監控下搥打,盡情宣洩之後,憤怒好像被超度了一樣,很快就能回復平靜,照見內在的脆弱、善良與柔軟。
當我們不自覺的讓負面情緒長久囤積在體內,表示心裡依然存在著缺憾未能滿足。心情差只是表象,透過釋放,才能靜下來看清楚背後的癥結,釐清後,就能平心靜氣,規劃取得內在圓滿,才是究竟的快樂之道。
達賴喇嘛曾說,逆境可以幫助我們痛下決心,磨練毅力。他認為,一旦有了決心和毅力,就能了解憤怒極其不必要。從這樣的觀點來看,反而願意給予那些麻煩人物更多敬意,因為他們的刁難,才有機會激發我們的決心和毅力,甚至是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智慧。他們不是敵人,毋須用敵意對待他們,反而要有更多的包容才會成長。
我把達賴喇嘛的說法看做是放手。他還說,如果實在沒辦法包容對方,就把他們看做是較量對手,若沒有對手,我們也無法磨練好功夫。同理可證,假如對方性格刁鑽,一旦難題解開,不也表示自己同時增長了新的智慧與能耐。
奧修對憤怒也有他獨到的體會,他說:「憤怒最細緻的表現就是慈悲。」有時候我們對某個人事物怒不可遏,簡直難以放下,遑論原諒、同理對方。這時,用奧修的憤怒觀來看,我感到憤怒,但我不以憤怒的情緒折磨自己,我觀想自己散發平靜的光,讓光穿透自己的內在,也照向對方,想像自己在光的籠罩下全然放鬆,祥和自在。讓自己在這樣的狀態裡待久一點,成為臨在光照,享受與宇宙之光合而為一的圓滿。
我們可以選擇對待他人以及對待自己的方式。靜心,看看自己是不是在無意識中對「爭辯」、「對立」和「抗爭」上了癮?有時候,「自我」會無意識以為懂得爭辯與對立、擅長分析抗爭,才是聰明、厲害和有頭腦的表現。偏偏這樣的表現,往往也是好強、煩惱不斷的根源。
誠實面對自己,看看「不快樂」是不是對某一種角色上癮。有時候,不自覺的「迷上」扮演受害者的角色,只因為角色裡的「自我」能夠推卸責任,把錯誤怪罪怪到別人身上,或者「自我」覺得可以暢所欲言,直接對人表達怒火。靜心,能深入解開慣性的「癮」,因為無論什麼樣的「癮」,耽溺其中只會遮蔽、迷亂內心渴望成長的覺知,弱化內在渴望成長的智慧。
學著靜心,領會臨在的意識覺知。臨在時,行立坐臥間都能享有寧靜,任何癮都難以糾纏這顆嚮往明鏡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