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人生就如登山,作者指出人生有兩座山,第一座山是世俗成就,第二座山是心靈志業,第一座山是努力攀爬的財富、權力、名聲的山,但攻頂後經常不知道為何而戰,也發現山頂沒這麼快樂。
圖片來源:pixabay 文/李明憲,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教授
人生就如登山,作者指出人生有兩座山,第一座山是世俗成就,第二座山是心靈志業,第一座山是努力攀爬的財富、權力、名聲的山,但攻頂後經常不知道為何而戰,也發現山頂沒這麼快樂。
作者建議此時應該讓自己下到山谷,沉澱自己的心靈,再登另一座山,而這座山不是征服,而是臣服,臣服於家庭、志業、信仰價值與建立助人社群的承諾。只是這兩座山是價值觀的對照,並不是真正有順序之別,也可以同時完成的。
尤其每個人的山,高度都不一樣,不用去企求與他人相較,能夠好好的登了這兩座山,才是完整的生命。
閱讀這本書的脈絡如下,內容分成二大部分,第一部分談兩座山的差異,以及攀爬時,不要迷失自我的原則,第二部份談的是第二座山的四個承諾,包括志業、婚姻、人生觀以及創造助人的社群的承諾,所謂承諾,就是為了少數值得的事物,放棄無數的其他事物。
尤其「創造助人的社群」的承諾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影響人們行為的不是個人,而是環境。我自己也成立過一個公益組織,叫做「社團法人記憶空間學會」,在於協助人們創造生活中美好的記憶,建立青少年的生活技能與社會技能,這個組織推動了全國青少年的菸檳酒防制與發起「粉紅 T恤反霸凌運動」,在推動的過程中,也經歷登山的艱苦,經費、人力的缺乏與體力的耗竭,但卻知道生命的意義,看到不同的風景。
作者強調適當的攀登第一座山是應該的,但是過度的強調個人主義的成就,就會產生兩種生活方式,一種是美學生活方式,聽起來雖是「美學」,指的並不是真的人生美學,而是充滿精彩豐富美麗的IG人生,也就是人生由精彩的Instagram相片所組成,充滿轟轟烈烈的生活體驗,每一天都充滿樂趣,但其實都是短暫時刻組成,不會累積成甚麼東西,另外一種生活方式則是過份的以實用主義追求身分與頭銜,不斷的與他人競爭,登上了頂,卻茫茫然,職場讓人失去自我,而不是找到自我。
我們一直想在每場競賽中獲勝,但原來是人生擺弄著我們,攀登第二座山拿回主導權,臣服於適當的利他主義,承諾於內在真正的喜樂,作者希望人們平衡這兩種道德價值觀,自我中心少一點,轉變為以他人為中心多一點。
書中充滿值得深思的實例以及句子,建議一邊讀這本書,一邊劃出重點,讀完後,將這些有感的句子摘錄出來,可以當作人生路程中的座右銘,並且省思如何讓自已像一杯混濁的水,慢慢沉澱,露出澄清的部分,我們的第二座山在哪?喜樂在哪?承諾在哪?一個人的承諾,就定義他是怎樣的人!
引用作者所言: 「 尼采在《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提到。要發現你來這世上的目的,你要回顧你的過去,列出你感到最充實,最滿足的時刻,然後看看你能否把這些點連成一線。」 我推薦這本書,值得一讀。
【書籍資訊】
《第二座山》
出版日期:2020.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