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方新舟成立誠致教育基金會,強調品格是奠定成功的踏腳石;他們看重每個人身所來自的「承傳」,文化認同是一條回家的路。
編輯整理/郭昕詠,天下文化研發副總監
在台灣,許多偏鄉小校正孤軍奮戰,截至108學年止台灣3000多所中學及小學中,有1200多所是六班以下的小校;在這些小校裡,因為地域和時間的限制,老師如同在孤島中教學;而偏鄉的孩子,因為缺少家庭及學校強而有力的教育支持,基本學力普遍待加強、學習的動機更需要提升。在多重限制與挑戰下,侷限了這些孩子對未來成功人生的想像與追求動能。
現實很急迫,早在10年前,不相信偏鄉宿命的方新舟聯結各路公益夥伴,成立了誠致教育基金會,開啟了一場體制外的教育革命。他們堅持教育本質上具有公共性及社會正義的基本價值,強調品格是一生的資產,也是奠定成功的踏腳石;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個人是驅動學習的火車頭;知識應向普羅大眾開放,不屬於特定階層的專利;努力用科技達成高效教學;他們看重每個人身所來自的「承傳」,文化認同是一條回家的路。
美國的KIPP(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公辦民營學校以「努力學習、友善待人」(Work hard. Be nice.)為校訓,將堅毅、樂觀等七個品格置於教育的核心。自1994年成立至今,KIPP在美國弱勢學區成立了200餘所學校,有96%學生來自社會底層或少數族裔,但根據2014年的報告指出,KIPP的學生完成大學學業的比例高達44%,比其他成長於同環境的孩子高出5倍。
KIPP關注弱勢族群、強調品格的教學,成立超過20年且擴散至全美,與方新舟先生創辦的誠致教育基金會使命及「三不原則」不謀而合,因此自2014年實驗教育三法通過後,方新舟先生即積極與KIPP建立合作關係,期許以其成功經驗為鷹架,並萃取台灣在地化模式,發展為台灣的KIST(KIPP Inspired School in Taiwan)體系學校。
目前誠致經營六所KIST公辦民營學校,分別為花蓮縣三民國小、雲林縣拯民國小、台東縣桃源國小、雲林縣樟湖生態國中小、花蓮縣三民國中及新竹縣峨眉國中。
本書從方新舟先生投入公益的原點的開始,漸次描繪他胼手胝足、與夥伴共同打造誠致的過程,到KIST教育理念的核心價值陳述。內容除了KIST推手方新舟先生以及數位領軍人物的豐富訪談內容,更有來自各校校長站在第一線的經驗分享,可謂台灣新教育實驗工作的珍貴紀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