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2015年,聯合國宣布了「2030永續發展目標」,當中除了保育海洋與陸域生態、減緩氣候變遷等環保議題之外,更有包含消除貧窮、終結飢餓、促進性別平權等17項SDGs目標,指引全球共同努力、邁向永續。嘉義市精忠國小落實在生活中的SDGs課是帶給孩子的禮物,也教出影響未來的孩子
圖片來源:精忠國小
SDGs不是大人世界中硬邦邦的宣言與政策, 而是落實在生活中,嘉義市的孩子們每天實踐的日常。
由紅、藍、綠三色地磚綿延出一條繽紛的迎賓大道,在步道盡頭佇立著一棟線條簡約俐落,宛如積木童趣堆疊而成的建築物;潔白外牆上彩繪著粗細不一的黑色線條,以水平及垂直方塊,區隔出紅、黃、藍的三種色塊,取材自荷蘭著名藝術家皮特.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最舉世聞名的代表作《紅、黃、藍的構成》。這裡是嘉義市精忠國小的校舍外觀,在遠方藍天白雲的映襯下,與自然平衡且和諧的共存著。
走近校舍,很難不被穿堂一隅吸引,白色宛如畫布的牆面上,用溫潤粉嫩的馬賽克磚拼貼出一棵生命力蓬勃的大樹,樹梢末端則是象徵萬物的各式圖案;站在牆前欣賞時,耳邊不時傳來婉轉的鳥鳴聲,北回歸線特有的溫暖微風,將一股淡淡的清香傳送到鼻尖,咦?這是什麼香味?轉頭一看,校舍旁低矮圍籬上,爬滿綠色植物,幾朵纖細的白色小花點綴其中,正是香味來源,原來這嬌客是高士佛澤蘭,也是紫斑蝶最愛的花朵。
像這樣的「生態圍籬」分布在精忠國小校舍多處,每到紫斑蝶遷徙季節,校園內就可以看到翩翩飛舞、褐色蝶翅上閃耀著紫色金屬光芒的身影,停留在牠們最愛的花朵上盡情吸取花蜜。
精忠國小校長楊勛凱指著精心照顧的生態圍籬說,學校後面原本就有大面積的野地森林與小野溪,之後又在校園內種植大量台灣原生種的食草和樹木,成為適合生物繁衍生長,以及動物與昆蟲遷徙移動的中途休息站,同時也是學生直接接觸自然生態的學習場域,孩子們對自然生態的認識,不再只是從書本想像,而是真的看到活知識。
校內還有經營多年的「科學繪圖社團」,帶著孩子拿起繪圖本與針筆,走讀自然,用達爾文手稿上流傳下來的繪圖方式「點描法」,透過觀察,一點一點依照生物、昆蟲與植物外型精確的描繪下來。
有別於拍照,科學繪圖更能聚焦在想要表達的部分,這樣的繪圖歷程,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加強觀察力及詳實記錄能力,還能培養美感與耐心,啟發孩子們對自然的喜愛。
柏拉圖曾說:「最有效的教育,就是讓孩子在美麗的事物當中玩耍。」
當孩子們了解動植物與昆蟲等生物特性,習慣在生活周遭看到牠們時,便會透過好奇與溫柔的眼神觀察,取代害怕與厭惡,拉近人與大自然的距離,進而懂得保護美麗的地球母親,這也正是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最期待達成的目標。這門人與自然永續共好的課程,正是精忠國小希望帶給孩子的禮物。
精忠國小將SDGs定為校本課程,並非只是單純的課程導入,而是從學習環境開始著手,讓自然之母進駐校園的每一個角落,成為孩子最好的老師與教材;從而引導學生如何與自然友善共存,達到永續的目標。
2015年,聯合國宣布了「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當中除了保育海洋與陸域生態、減緩氣候變遷等環保議題之外,更有包含消除貧窮、終結飢餓、促進性別平權等17項SDGs目標,指引全球共同努力、邁向永續。
而精忠國小的SDGs校本課程,也不只把關注眼神聚焦在永續生態上,各種與環境、產業,甚至社區居民相關的議題,也是他們關注與學習的焦點。
精忠國小校長楊勛凱分享,精忠國小位在嘉義縣市交界處,距離市中心較遠,校內弱勢學生比例較其他學校高,因此,在學校附近社區設有「食物銀行」,每天提供即期食品讓鄰近居民有需要時取用,或以保存期限較長的食品提供給全市弱勢家庭、長輩或需要的民眾領取。
從低年級開始,老師會帶著孩子來此了解食物銀行背後運作的原因,以及即期食物和非即期食品的差異與不同的處理發放方式。楊勛凱說,有時剛好遇上發放食物,孩子們親眼看到有需要的人,甚至可能是認識的熟人來領取,體認到世界上有人需要被幫助,也提醒自己平常應該減少食物浪費,回到學校之後,不用老師強調,也會盡力將營養午餐吃光光。而這學期,精忠社區附設食物銀行也在精忠
國小成立了,孩子們會捐出家裡可提供的食物放到食物櫃,等累積一定量後再送到社區的食物銀行。
中年級學生則來到東石或布袋海灘進行淨灘活動,孩子親眼目睹被海浪拍打成碎片的塑膠袋,在海面上載浮載沉,在陽光照射下,從上往下看就好像水母一般,理解為什麼海龜與魚類會因為誤食塑膠袋而喪生,進一步思考生活中可以如何減少塑膠的使用。學校旁的便利商店店員就曾經告訴校長,有孩子拿了寶特瓶飲料要結帳,結果經過同學提醒,馬上改成選購利樂包飲料了。
在充滿自然活力的校園內長大,從小累積對環境、生態永續的認識,到了高年級,加入更多社會參與的行動元素,以學生最能夠落實的「水資源」切入,從學校設置在洗手台、廁所等處的回收水站,將水回收再利用於澆灌生態圍籬,或是清潔廁所,展現對環境的一份力量。
2021年,精忠國小舉辦44週年校慶時,學校更啟動一場「無塑」園遊會。會場上完全不提供塑膠袋及吸管,所有參與者必須自備環保容器,5、6百人的大型活動整天下來,只有不到一個家用垃圾袋的垃圾量,讓師生都很振奮。
在精忠國小,沒有一堂課是介紹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17項核心目標為何,或是讓孩子用紙本作業方式,去「想像」用哪些行動可以達到人與環境的永續發展。而是從校園營造開始,由老師帶著孩子走訪各地,打開五感去體會並愛上自然,進而珍視自然。
而孩子們也早在潛移默化中,透過減少食物浪費、減塑、回收水資源、步行或騎腳踏車上學、生態圍籬等不同方式,落實SDGs中的終結飢餓、保育海洋與陸域生態、減緩氣候變遷等目標,成為未來環境永續行動的中堅份子。
➢【書籍資訊】《教出影響未來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