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曾經我也被當作自閉症兒童,不擅言語表達與溝通、對數理和藝術有特殊表現。但我現在卻是個靠上台說話與講授維生的自雇者,還出版了幾本書。別說跌破大家眼鏡,連我自己也很訝異自己的轉變!如果你也曾有過類似的經歷,或許你也是個圖像思考者也不一定!
圖片來源:pexels
先說個小故事。
我從小就是個不擅學習的人,面對課本上的文字和老師的講解,總是感到昏昏欲睡;但是對於美術與自然、數學課就很有精神。我一直以為自己是個熱愛數學的理科人,但後來發現好像並不是那麼一回事;因為當我在閱讀歷史小說和玩三國志時,又可以將人物和地理資訊記得一清二楚。
曾經我也被當作自閉症兒童,不擅言語表達與溝通、對數理和藝術有特殊表現。記憶中,國中曾經做過一個測驗,我的邏輯、數理與空間方面都是滿分,但溝通和語言方面則是近乎零分;直到工作的前幾年,我還是個不擅言詞的人。
但我現在卻是個靠上台說話與講授維生的自雇者,還出版了幾本書。別說跌破大家眼鏡,連我自己也很訝異自己的轉變!我以為自己是開竅了,但看完了這本書才發現:原來我是個圖像思考者,在成長的過程中,遇上了不少貴人、加上找到了合適的學習方式,所以成就了現在的自己。
如果你也曾有過類似的經歷,或許你也是個圖像思考者也不一定!
關於這本書,我想讓你知道的三件事:
閱讀完這本書,讓我更了解自己是如何思考的。
相信不少人都有到IKEA購買家具回來組裝的經驗,你會閱讀說明文字、還是參照圖示呢?你是不是對於說明書上滿是圖示,卻沒有任何文字說明而感到苦惱呢?
這對我一點都不是問題,看到散落的零組件與說明書,在我腦中其實已經浮現組裝的過程。我以為這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後來發現並不是如此;直到看到這本書,我才明白自己原來是個空間圖像思考者,擅長用模式與抽象概念來思考。
再印證我寫出模組化簡報、高產出的優勢模型、全息圖與數據思維等書的內容,好像也不覺得奇怪了。我就是個用圖像、模式與抽象概念來理解與感知這個世界的人,而且在光譜上非常傾向於圖解思考的一端;這樣的人不擅於社交、溝通或語文類的工作。
但你一定覺得很奇怪,從我現在的表現與工作型態,完全沒有這樣的問題呀!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從這本書中我找到了答案,也明白了書名中「用對的方法,釋放大腦潛能」真正的意思。
這本《圖像思考》的作者,天寶.葛蘭汀(Temple Grandin),是美國知名的畜產學學者,也是一位高功能自閉症患者,致力於宣導自閉症、並發明了擁抱機給過度敏感的人。
她在研究禽畜動物行為及探索自閉症的過程中,意外發現了自己屬於圖像思考者(而且是物體圖像思考者)也進而研究了圖像思考者如何受到環境背景與教育方式的影響?以及圖像思考者如何影響這個世界?
在這本書中就闡述了她的研究結果。
老實說,當我翻到最後的參考文獻有被嚇到!六十多頁、超過六百份的文獻參考,這是多麼驚人的研究深度,在我看過的書籍與論文中,豐富度絕對可以排進前三名。所以,這本書並不如想像中那麼好閱讀,甚至在閱讀的過程中可能會覺得有點跳躍、難以理解,那可能是因為這是本「圖像思考者」的思考方式所撰寫的書,如果你是偏向「語文思考者」的話就不容易讀懂了。
...
▌人們的思考方式,分為「語文思考者」與「圖像思考者」這兩種
數百年來,我們一直被教導著:人性因語言而存在,而語言是人類與獸類的分野。
然而,這個世界上存在著不同的思考方式,不同的人會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天寶博士發現,人們的思考方式大略可以分為「語文思考者」與「圖像思考者」這兩種:
① 語文思考者:透過文字來思考,往往以有條理的方式理解事物。
② 圖像思考者:透過圖像和模式來思考。
我們活在語言無所不在的文化裡,語文思考者支配了這個世界的對話,包括宗教、媒體、出版與教育等範疇。簡單來說,這個世界的體制主要是為了語文思考者所設計的。
由於學校教育的學習內容大多按照順序編排,因此語文思考者的學業成績通常都很好,他們也善於說明自己是如何一步步得到某個答案或做出某項決定,同時也善於社交、容易主導對話。
而圖像思考者往往難以融入學校和傳統的教學方法。他們通常善於計算數字,容易理解機械裝置的運作原理,但對於社交互動有時會顯得相當笨拙;在教育與社會的篩選下,許多圖像思考者就在過程中被淘汰了,失去了培養與展現才能的機會。而能獲得適當方式培養與學習的圖像思考者,就在這個世界上發光發熱,像是愛因斯坦、愛迪生、賈伯斯、祖克柏、馬斯克這些改變世界的人,都是屬於圖像思考的類型。
書中有一個章節,就在探討神經多樣性、天才與圖像思考之間的關聯與交集。
天寶博士認為,面對思考方式不同的人,如果我們不再鼓勵和培養他們的才華與能力,就無法整合對社會有益的學習與思考方式,好讓社會變得更豐富多樣。在團隊中如果能聚集多元化的思考者就能帶來優勢;相對的,團隊中缺乏圖像思考者,有時就會帶來攸關生死的現實後果,像是看不到潛在風險與可能的解決方案。
書中敘述了相當多的案例來說明圖像思考者對於個人及世界帶來的影響。
...
▌所有人在一開始都是圖像思考者,隨著成長過程產生了變化與分歧
天寶博士指出,所有孩童在幼年時期都傾向於使用圖像思考。
多數孩子是在六到八歲時會顯露出較明顯的跡象,我們可以從孩子喜歡的活動來推斷他們對於圖像思考的傾向。圖像思考者通常能畫出精細又寫實的圖畫,喜歡用積木、樂高玩具做出模型;看到一盒一千片拼圖時,眼睛可能會發亮;也可能喜歡長時間拆解與組裝電子產品。
隨著語言和視覺系統逐漸發展成熟,有些人開始逐漸傾向於使用語言來思考。
許多人聽到圖像思考,可能會與「視覺」或「圖解」混為一談。事實上,這是不同的概念。圖解思考的核心概念不在於我們如何看事物,而在於大腦處理資訊的方式,也就是「我們是如何思考與感知事物?」
對多數人來說,語文思考和圖像思考這兩種方式都會使用。圖像和語文思考並不是二分法,而是光譜的兩端,我們每個人都落在兩者之間,只是較靠近哪一端而已。
而圖像思考者進一步又可以分為兩種類型:
① 物體圖像思考者:透過圖像來思考。
② 空間圖像思考者:透過模式和抽象概念來思考。
這兩種類型的差異,你可以這麼想像:物體圖像思考者可以造出火車,而空間圖像思考者能讓火車動起來;因為前者看到的是圖像,而後者看見的是模式。
在這本書中有很大部分篇幅講述的,是這兩種思考方式如何對個人與世界產生影響?
藝術家和室內設計師是物體圖像思考者,科學家則是空間圖像思考者。對於一張圖表的理解,物體圖像思考者會解讀為圖片,而空間圖像思考者則會解讀為空間關係的抽象描述。
物體圖像思考者,是以栩栩如生的真實畫面看待這個世界。他們往往學不會代數,因為這門學科完全倚賴抽象後的特徵,絲毫沒有圖像化的空間;所以可以是平面設計師、藝術家、技術純熟的實作者、建築師、發明家、機械工程師等等,但很少會是數學家或程式工程師。
相對的,空間圖像思考者,則是透過模式和抽象概念來看世界。他們有音樂和數學天分,大多會成為統計學家、科學家、電機工程師和物理學家。
...
▌透過閱讀與學習,圖像思考者會逐漸成熟並帶來改變
在書中提到了「神經多樣性」這個名詞。
包括閱讀障礙、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感覺處理失調、學習障礙、過動症、妥瑞氏症、強迫政、躁鬱症、思覺失調症,以及各種型態的自閉症特質。書中大多以「神經多樣性」來稱呼這些自閉症譜系者,主張不該把自閉症之類的狀況視為病態,而是視為正向的與眾不同之處。
根據研究顯示,具有全部特質的亞斯伯格症候群或自閉症會阻礙個人的事業發展,但少許的特質或輕微的自閉症、躁鬱症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則可能賦予人類演化的優勢,對於孕育改變世界的創新至關重要。
在歷史上的許多天才,也都顯現出神經多樣性的特徵。
像是愛因斯坦、愛迪生、賈伯斯、祖克柏、馬斯克與比爾.蓋茲,這些改變世界的天才,都曾被診斷出有自閉症與亞斯伯格特質;知名電影導演史蒂芬.史匹柏直到六十歲才被診斷出有閱讀障礙,但在他的電影中透過圖像語言來表達想法。
書中有一段內容描述引起了我的注意。
媒體曾經大幅報導比爾.蓋茲具有一些亞斯柏格特質,包括社交能力很差、專注力很驚人、單一的語調、很少與別人有視線接觸,以及前後擺動身體。但是在現在,蓋茲看起來比較放鬆了;在祖克柏、馬斯克身上也可以看到類似的狀況。
如果說這些人有什麼共通的行為帶來這些改變,那就是閱讀與學習。一個人如果有自閉症特質,隨著他的內在資料庫愈來愈多資訊,就可以變得愈來愈成熟。他們能將新的資訊用不同的方式分類和處理,這可以帶給他們更有彈性的思維。
馬斯克曾在一檔節目中說明自己是如何進行圖像思考的:
「這就好像你的內在思考過程取代了大腦用來處理視覺的部分,也就是原本用來處理進入眼睛影像的部分被內在思考取代了。我可以在腦中處理影像和數字之間的相互關係與進行演算,關於加速度、動量、動能如何因物體而異,總會以非常生動的形式呈現在我的腦中。」
天寶博士也在書中提出一個問題:那些偉大的科學家、發明家和藝術家如果接受現今的教育,會變成什麼樣?他們會變得更有成就嗎?
這個問題的本質,並不在於如何判斷什麼樣的人會成為天才?而是如何讓天才有發展的機會?在這個社交至上的世界,人們最看重的就是溝通能力。與此同時,科技主宰了我們的文化,因此我們把蓋茲、賈伯斯、祖克柏和馬斯克視為天才。但這些在某個領域出類拔萃的人,往往在很小的時候就有機會接觸可以形塑大腦發展的工具和概念,而且通常有老師或其他好榜樣親自教導他們。
但更多人沒有這樣的機會,當所有的路都被封死了,下一個天才就沒有機會出現了。
...
▌看完這本書,其實帶給我蠻大震撼的,也讓我更了解自己。
當初在閱讀原文版時還蠻吃力的,所幸天下文化出版了繁中版,讓我有機會更完整的閱讀天寶博士的研究成果與所要傳達的意涵。她在後記中所寫下的這段話,或許也能代表這本書想要帶給讀者最重要的一件事:
「想像一下,如果我們用迎合語文思考者的方式,來迎合圖像思考者的需求,如果我們不預設所有人都同樣是用『以語言為主』的方式去覺知和處理資訊,會有什麼樣的光景?假如我們想打造一個更安全、更有包容力、更進步的社會,並在快速變化的複雜世界找到問題解決方案,我們就需要留一些空間給圖像思考者與他們的驚人天賦。」
做為父母的我,也對孩子的教養有了更多的省思。
➢【書籍資訊】《圖像思考:用對的方法,釋放大腦潛能》
➢【延伸閱讀】劉奕酉:改變一個人的想法有多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