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榮耀變革》記錄了臺中榮總在院長陳適安的帶領下,打破傳統KPI導向的管理模式,專注於智慧醫療、尖端醫療、精準醫療和再生醫療四大策略的實施。陳適安打開了資源與發展的限制,強調資源整合與長遠發展...
在臺中榮總每個月一次的院務會議上,各部科報告的內容包含了許多以數字為導向的達成率與進度,例如論文發表數量、年度目標達成進度等。在連續主持 2 次院務會議後,陳適安發現,儘管各部科報告的內容看起來非常豐富,但那些數字背後的實際狀況,不一定能與醫院未來發展產生正向的連結。
以論文發表數量的指標來說,報告中只看得到每個部科設定的發表數量,卻沒有進一步分析主題領域。表面上看來,各部科似乎持續產生許多論文,實際上卻缺乏系統性、方向性的資源統整,忽略了研究量能與研究方向必須與策略主軸緊密連動,才能產生效益。
取消 KPI,聚焦落實四大策略
因此,在上任後的第二次院務會議上,陳適安當場宣布取消原本的 KPI 制度。
他告訴所有主管:「從下個月開始,開會請針對智慧醫療、尖端醫療、精準醫療、再生醫療四項策略主軸,列出今年度要做的項目、要做到什麼程度、需要哪些資源等,大家一起來檢視這些項目的進展。」
會議結束後,每一位與會主管都收到一份表格,上面條列了會議上提到的重點,做為之後院會報告的內容提示,希望各部門依據業務特性與服務需求,針對智慧醫療、尖端醫療、精準醫療、再生醫療四項策略,思考如何在臨床、教學、研究的面向提升水準。
提起當時決定取消中榮行之有年的KPI制度,陳適安直爽的說:「我不喜歡造假,也不願意看到同仁被制度逼著要去造假,而要破除這樣的風氣,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廢除不合適的制度,鼓勵同仁做對的事。」
「取消KPI」的這個決定,在許多組織看起來不可思議,卻是打開中榮變革活力的關鍵。
陳適安的觀念是,與其所有人一起迷失在每個月浮沉不定的數字中,中榮需要的是更腳踏實地的進展,在目標明確、方向統一、落實執行的正向循環中,逐步建立團隊的自信與動力。
身為領導經驗豐富的高手,陳適安的組織改造標準作業流程第一條鐵律就是:「讓大家看見未來的希望,知道現在做的事是對的方向。」取消 KPI 制度的意義,也在於此。
畢竟,在擬定新發展主軸的同時,卻又要求各部門繼續按照過去的評比標準做事,顯然是自相矛盾。因此,陳適安打開數據評比限制,為團隊提供更大的探索空間,探索智慧醫療、尖端醫療、精準醫療、再生醫療四大主軸的發展機會。
你需要什麼?我可以幫忙什麼?
而在打開限制之後,也要打開資源的活水。
許多中榮主管談到與陳適安共事的經驗,幾乎都會提到:「每次和院長見面或被交辦任務,院長一定會問我們需要什麼資源、需要什麼幫忙。」
陳適安認為,資源就定位是很重要的事,沒有資源就要去找,而不是在原地等待,「我總是不斷詢問大家,請他們告訴我缺少什麼,不要等到事情無法完成,才說是因為缺少資源。」
「你需要什麼?我可以幫忙什麼?」這兩句話,陳適安幾乎每天都會說,除了提供資源、解決問題,他也要讓一起工作的同仁知道,做任何事,都要想好如何安排資源、尋找資源、運用資源。
而對所有中榮的員工而言,院長就是他們的資源。有一位主管說:「院長其實是在用不同的方法訓練我們,從用什麼工具做、去哪裡找人合作,到該從什麼角度去思考資源整合的方向等。」
曾經有一個部科規劃送同仁出國研習新的治療方案,為了讓同仁能夠在國際機構把握有限的時間、發揮最高學習效率,希望先在臺灣找到曾經學過這套方案的醫院進行交流。當時負責這項計畫的主管說:「我其實透過關係找到臺北榮總團隊,希望先送同仁去訓練一段時間,正式聯絡時發現,院長已經早我們一步,幫我們都安排好了。」
又有一次,某個部科向陳適安報告與美國史丹佛大學合作的提案計畫,提到雙方在溝通上一直有困難,對於是否與中榮合作,對方始終沒有明確表態。陳適安得知後說:「你們應該早點告訴我,我有一個朋友是這個單位研究計畫的主要贊助者,我來幫你們聯絡。」也就在陳適安的安排下,這項合作案終於得以順利啟動。
在陳適安上任的當年年底,中榮成立了放射免疫實驗室,對於許多醫院而言,這並不是一個可以帶來顯著收入的項目,但對於許多罕見疾病患者來說,卻是至關重要。有些罕見疾病的檢測項目,目前一般檢驗無法更有效率進行診斷,透過放射免疫檢測,可以更快做出診斷,及時提供需要的治療。
事實上,中榮核醫科很早就希望能夠成立放射免疫實驗室,但之前因為醫院整體投資考量等問題而不敢貿然提出。在陳適安上任後,有次在與核醫科主管談到未來發展計畫時,對於核醫科提出放射免疫分析實驗室與正子磁振造影機等項目,陳適安認為,這些設備雖然都需要大筆資金投入,但不論是對病人服務的完整性或是配合國際醫療趨勢發展,中榮應該要能夠積極提供這些服務項目。因此,陳適安當下要求核醫科進行規劃,並積極協助籌集資金,逐一完成包含放射免疫實驗室與正子磁振造影機等設備投資。
「院長對於著眼於未來性的醫療項目投資都非常支持,他的遠見不僅限於既有設備的汰舊換新,而是更長遠的發展,」中榮核醫科主任蔡世傳說:「以正子磁振造影機的投資來看,全臺灣原本只有四台設備,而且都集中在北部,院長就是看到這一點,願意全力支持。一開始我跟院長說這可以放入未來規劃,院長當場說,這不是未來式,而是現在就要做到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