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台中榮總最新著作《榮耀變革》正式出版。時值2025年新卸院長交接,新院長由小兒科心臟專家傅雲慶醫師接任,期許延續《榮耀變革》中陳適安院長的改革精神,持續成為醫療領域的先鋒。
▲傅雲慶(右)為小兒心臟科專家,陳適安院長(左)交棒接任台中榮總院長(圖片來源:天下文化)
在許多組織變革的過程中,時間久了,有時盯著眼前的事物,卻會忘了出發時的初心;走得遠了,就會失去方向。但在臺中榮總,陳適安與團隊推動的每一項變革,從目標設定到行動計畫,始終秉持「以病人為中心」的核心價值。
「病床數不足」一直是許多醫學中心的難題,中榮自然也不例外。病床數不足對醫療品質造成的影響,更讓許多醫學中心屢屢被輿論批評,似乎只有擴增病床數,才能夠解決問題。
儘管中榮病床數一直維持在 1600 床左右,但從 2020 到 2024 年,住院人次、住院人日、手術人次的數據都有極明顯的改善。
在住院人次部分,2023 年全年突破 7.8 萬人次,較前一年度成長 13.73 %,與 2020 年相較,成長幅度更達到 28.49 %。
同時,手術人次也在過去四年顯著上升,以全年手術人次來看,2023 年達到 5.82 萬人次,較 2020 年的 4.5 萬人次增加了 29.31 %。
無論住院人次或手術人次,過去 4 年都有近三成的成長,這代表了中榮的醫療服務量能顯著提升,也代表有更多病人得到幫助。但和這兩個指標的成長相比,呈現出病人住院天數的「住院人日」數據,過去 4 年的增加幅度只有 11 %。
「減少病人住院天數」是許多醫療機構近年來努力的目標,最重要的目的在於讓病人盡快恢復正常生活,就如同中榮在推動每項流程改革時,始終記得:「病人來醫院不是為了留在醫院,而是要健康的離開醫院。」
在中榮,許多人聽過「院長下令關閉門診看診資訊系統」的故事。這是因為 30 年來,總有幾位醫師的看診時間一路從上午持續到半夜,甚至整整 24 個小時。
「很多人可能認為看診時間這麼長,代表醫師是一位『好醫師』,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醫師也必須考慮這樣做,會不會衍生其他問題,」陳適安直指,「門診看到半夜,對病人與家屬是很大的負擔,更不用說對其他醫療人員的影響。這不只是管理的問題,也牽涉到許多人的安全,所以我下定決心要改掉這個『惡習』。」
如同陳適安其他改革的做法,他不會只看單點,而是進行結構性的調整,進而產生根本性的變化。2021 年底,在陳適安主導下,中榮成立門診管理中心,先後由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陳怡行、耳鼻喉頭頸部鼻科科主任梁凱莉,及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擔任中心主管,改革門診運作流程。
門診無法準時結束,有部分原因是病人數太多,但陳適安與門診管理中心一同檢視後發現,沒有準時開診,也是造成延後收診的原因。
陳適安說:「門診是醫院很重要的地方,也是很容易出問題的地方,很多醫院都有一些因人設事的陋習,但可以透過制度去改善。門診管理落實了,其他紀律就會建立起來。」
負責門診管理中心的醫務企劃組組長賴苑惠說:「門診管理中心成立後要達到的第一個目標,就是把時間管好。」不論關診或開診時間,都必須確實執行。
在陳適安的支持下,門診管理中心先是宣布,門診最遲必須在晚上 12 點前結束,同時通知資訊室,時間一到就關閉系統,同時整棟大樓也關閉電力、空調。雖然直接關閉系統讓醫師完全無法拖診,但如果沒有配合報到截止制度,就可能造成病人不滿。為了圓滿解決問題,門診管理中心透過大數據分析門診報到的人數與時間分布,進一步計算合理的最晚報到時間,並且正式對外公告、宣導,然後徹底執行、絕不通融。
賴苑惠說:「過去,中榮其實也有門診截止報到時間的制度,但沒有徹底執行,讓原本偶一為之的通融,演變到最後不按規矩做事。」在執行確實管理門診時間的最初 3 個月,賴苑惠與團隊從早上 8 點上班,一路跟到當天門診服務結束為止,因為隨時都有狀況需要處理。在這樣的堅持下,只用了 3 個月就解決之前 30 年的拖診問題,甚至現在所有門診在晚上 10 點前就會全部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