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在台灣,許多人長年受頭痛所苦,卻因誤診、輕忽或資訊不足,錯失改善的機會。《你可以不頭痛》是王署君醫師30年行醫經驗的結晶,從臨床案例、最新治療技術,到自我觀察工具如頭痛日記,全面分享他對偏頭痛與各類頭痛的深入理解。
行醫數十載,我始終堅信,正確的醫療知識才能讓患者面對疾病時不會茫然無助。《你可以不頭痛》正是我多年來對頭痛研究與臨床實踐的心血結晶,希望幫助更多受頭痛所苦的朋友,撥開烏雲,重見天光。
回顧我的醫學生涯,選擇神經內科,並專攻「頭痛」這個當時相對冷門的領域,真的是偶然。在那個年代,「台灣偏頭痛患者很少」的迷思深植人心,許多患者即使承受劇烈頭痛,也常被誤診或輕忽。
然而,我從金門老年人流行病學調查上觀察到,頭痛不僅普遍,更嚴重影響許多人的生活品質。這份強烈的「不對勁」,驅使我一頭鑽進這個領域,從建構本土流行病學研究,到開發自創的頭痛問卷與頭痛日記,只為更精準的揪出頭痛病因,提供有效治療。
赴美學習的經驗,讓我得以一窺國際頭痛醫學的先端,不僅學到看病的方法,更學會如何以系統性思維去解讀頭痛的複雜性。回台灣後,我活用這些寶貴經驗,並結合台灣在地化的特性,致力於推廣頭痛醫學的正確觀念。
偏頭痛絕非單純的「頭痛」,它常常伴隨許多共病症,例如焦慮、憂鬱、失眠、過敏,甚至是胃腸不適等。因此,看診時,我總是強調全面性的評估,關注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包括病史、情緒、睡眠、家族史、運動習慣及用藥等,因為都對頭痛有重要影響。
近年來,頭痛治療有了突破性進展。從新型藥物的研發,例如「抑鈣素基因相關胜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 CGRP)抗體與拮抗劑的問世,到電與磁刺激療法的輔助,都為頭痛患者帶來新希望。我在這本書中也不藏私的分享這些最新醫療資訊及臨床試驗結果,還包括COVID-19對頭痛的影響,希望讀者能從中獲得正確知識,而非道聽塗說,或因資訊不足而錯失治療良機。
然而,我更想強調的是,無論醫療技術如何進步,患者積極主動參與治療是非常關鍵的一步。我的頭痛門診十分強調每日更新頭痛日記,因為它能幫助醫師全面了解患者頭痛模式、嚴重程度及誘發因子,更讓患者能夠真正認識自己。這不僅只是紀錄,更是為了協助患者知己知彼,最終「戰勝」頭痛。
撰寫這本書的過程,是再一次梳理我多年行醫經驗的過程,我希望能用最淺顯易懂的文字,將艱澀的醫學知識轉化為實用的建議,讓讀者能產生共鳴,並從中受益。無論你是長期為頭痛所苦,或是想更深入了解頭痛的成因與治療,我都希望能透過這本書,為你點亮一盞明燈。
願所有為頭痛所困擾的朋友,都能在本書中找到解答,找回無頭痛的日常,重拾生活的色彩,同時感謝廖誼佳醫師與麗霞、桂儀、貞岑及天下文化出版團隊讓本書順利完成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