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閱讀不僅有助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更能促使個人從中獲得不同體驗和啟發。如何幫助孩子從小培養好的閱讀習慣或是不討厭書呢?你需要的是從居家空間開始做起!
圖片來源:unsplash
讀紙本,更能深刻吸收
面對時下年輕人沉迷3C,習慣網路閱讀,幾乎不讀紙本書,李偉文感到非常遺憾。
他舉國外的研究報告為例,「有一個針對大學生的實驗,將同樣一篇文章給兩組年輕人看,但是一組看紙本、一組看網路。同樣時間後進行測驗,發現紙本閱讀那一組的學生成績高出很多,這證明紙本閱讀和網路閱讀的吸收不一樣。」
為什麼兩者有這麼大的差異?
李偉文補充說明,「當我們翻開紙本書,會被吸引到書裡面,讀者的思緒和作者的思緒連結在一起,我們不知道自己在閱讀,因為書消失了,我們已經進入作者的世界裡。但是,閱讀電子書時,螢幕不斷有東西跳出來,人的思緒會隨時被打斷。」
針對年輕人,他甚至主張,「學生在大學畢業之前,沒有資格用網路搜尋資料。遇到問題,應該找教科書或經典的書籍,把不懂的領域好好讀一遍,才能建立基本的架構。透過網路搜尋,只會被廣大的訊息淹沒。網路提供的訊息很片段,是低階的、淺顯的資訊,快速獲得也快速遺忘。」
不過,電子書也有它的優點,幾十萬甚至幾百萬的文字,被蒐集到一個小小的硬碟中,既輕便又不占空間,對一個重度讀書、買書的人,實在非常方便。但儘管如此,李偉文對紙本書還是情有獨鍾。
營造與書零距離的居家空間
當3C已經難以抗拒,怎麼讓年輕人關掉電腦,拿起書本?
「不必強迫他們遠離,」李偉文回到境教的觀點,「布置一個隨時可閱讀的環境。在家裡擺很多書,甚至洗手間也放書,哪天電腦當機,或是拉肚子跑洗手間,隨處有書可讀,搞不好他一看就看出興趣來。」
對書櫃的設計,他也有一番觀察,「最好是開放式的,不要有玻璃門,方便隨手抽取。玻璃門會阻隔閱讀的欲望,雖然打開玻璃門只需要兩秒鐘,但打開的機率卻是微乎其微。」準備了開放式的書架,又該放什麼書?
「提供孩子喜歡看的書,」李偉文常常提醒家長,「對於還沒進入閱讀世界的孩子,不要用大人的角度判斷這本書值不值得看。主觀的推薦某一本書,孩子不見得能體會到這本書的好,反而覺得大人選書太過價值取向、很無趣。」
以鼓勵誘發閱讀動機
所以,李偉文建議,不要太打壓孩子的閱讀,「即便是羅曼史小說、漫畫、武俠小說,只要是文本,都鼓勵他去看。當他習慣看書,再想辦法因勢利導,推薦好書。」
確實,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排斥大人的建議。但是透過環境營造,讓書成為家裡的一景,反而可以誘發閱讀動機。李偉文解釋:「即使孩子不看書,但置身在充滿書的環境中,每天面對書,久了也會有書香味。」
曾有一回,李偉文到茉莉二手書店演講,向聽眾提出同樣的建議,也得到同樣的回饋。
那天演講後,書店老闆和李偉文坐下來聊天,說起自己的經驗。老闆的親戚有個孩子當廚師,因為餐廳倒閉,便到書店幫忙。剛去時,這個年輕人氣質不好,但是經過一、兩年與書為伴,即使只是搬書、鋪書、整理書,氣質已經大不相同。
【書籍資訊】
《搶不走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