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因為你必須先自我感覺良好,才能對別人有所助益。

圖片來源:unsplash
適當的自私
從演化論到存在主義只有一小步。存在主義在沙特等人提倡下逐漸普及,存在主義主張,身而為人,每個人都有責任找到自己的價值觀和生存的意義。存在主義哲學家的信條是「存在先於本質」,也就是說,每個人都獨一無二、各不相同,可以決定為何要活著,以及如何過我們的人生。
這是非常誘人、但終究也很困難的選擇。之所以誘人,是因為可以讓你擺脫社會上所有規範與教條,自由做自己;之所以困難,是因為必須先弄清楚你是誰,你認為人生最重要的價值是什麼。
沙特說:「人都需要意義,但意義必須由自己來創造。」乍看之下,這會釀成自私的心態,除非你同意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的主張,他認為,你為自己做的任何決定就邏輯而言也應適用於他人,他稱之為「定言令式」(categorical imperative)。
我心中的「定言令式」沒有那麼嚴謹,我稱之為「適當的自私」(properselfishness),或是修正版的存在主義。我認為,每個人自然而然會關照自己的需求和欲望,這沒什麼不對,也很適當;因為你必須先自我感覺良好,才能對別人有所助益。但如果你只是拚命取悅自己,不但對別人沒什麼用,到頭來也不會令你感到自豪。
另一方面,假如你從一開始就不投資自己,對別人同樣不會有什麼用處。換句話說,必須愛鄰如己。我發現,真正的滿足來自於看到關愛的人心滿意足。我們似乎天生就抱持利他主義,慷慨是我們的天性。抑制這樣的天性並不人道。邱吉爾曾說過,一個人藉由獲取來維持生活,透過付出來證明人生的價值。
如果奉存在主義為人生圭臬對你來說太困難,不妨遵從西元前六世紀中國哲人孔子的教誨。孔子不相信任何神祉,早在耶穌基督誕生前五百年,孔子就著書立說,誨人不倦。子曰: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這是很好的生活準則,卻不會告訴你人生究竟所為何來。
你也可以期待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指點迷津,愛默生是崇尚自然生活的哲學家,他認為美好人生就是:
時常開懷大笑;能博得智者尊敬,孩童摯愛;贏取直友的賞識,容忍偽友的背叛;欣賞世間之美,發掘他人之善;無論你留下的是健康的孩子、一塊園地,或是改善後的社會狀況,都很好,只要能帶給世界多一分美好;明白只因你曾經活過,至少有一條生命活得更歡喜自在,這就是成功。
愛默生的話深得我心,但對我而言,要善用寶貴的人生,這只是我們可以做到的最低限度。我們可以、也應該貢獻更多。
【書籍資訊】
《你是誰,比你做什麼更重要:英國管理大師韓第寫給你的21封信》
出版日期:2020.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