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近年來少子化海嘯襲擊,嘉義市卻逆風高飛,2022年小學一年級竟增加了十六班。全嘉義市八所國中、二十一所小學中沒有明星學校,而是一校一特色,每所學校都有自己的亮點。例如:僑平國小設置「創客學院」,積極推動創客教育,讓孩子從實作中學習。馬斯克SpaceX成功發射衛星使用的球型馬達,由台灣新創公司張量科技研發,球型馬達的設計靈感就來自創辦人顏伯勳在僑平國小時的暑假作業...
2022年1月,特斯拉(Tesla)創辦人伊隆.馬斯克(Elon Musk)旗下的太空探索公司SpaceX,發射了150顆低軌道衛星上太空,其中一顆微型衛星應用了台灣新創公司張量科技(Tensor Tech)研發、小如網球的球型馬達。
將台灣太空產業帶入劃時代領域的張量科技創辦人,是來自嘉義市、今年22歲的顏伯勳;而這顆小馬達最初的靈感,來自於他在僑平國小時的暑假作業。
「我當年連續做了兩年馬達,」坐在台北市的工作室裡,留著長髮、蓄鬍的顏伯勳,想起當時,記憶依然鮮明。
其實第一年想做的是馬達遙控車,可惜電流不夠,汽車動不了,成了遙控電燈;隔年馬達雖然動了,卻因為太小顆、電路太重,車子還是不能動。顏伯勳哈哈大笑說:「這次變成一坨可以遙控轉動的馬達。」
「我滿感謝當時僑平國小的老師們,願意給我空間亂玩、亂試……」顏伯勳笑著回憶,也許當初老師一眼就看出來問題出在哪,卻不會點破,而是讓他組裝、拆解、解決問題,「我後來發現,這樣的探索過程,對我影響很大。」
圖片翻攝擷取自非凡新聞報導
僑平國小的畢業紀念冊,顏伯勳留下一張帶著黑人捲髮,擺出搞笑姿勢的照片,不難想像他是個不按牌理出牌、古靈精怪的學生。
喜歡動手做的顏伯勳,高年級參加僑平國小的科學研究社,主要是因為每次社團課都有各種有趣的實驗,他還曾經用冰棒棍做成一個可以走路的機器人。
而在這每一次的嘗試中,顏伯勳愈來愈清楚自己對電機,尤其是馬達的熱愛。
2018年,他和夥伴李尚融一起得到美國英特爾(Intel)國際科技展覽會(Intel ISEF)工程學科第二名,保送台大電機系後,卻休學成立張量科技,就是為了專心投入球型馬達的研發。
「自己的夢想,要靠自己實現,」2021年師鐸獎得主、北興國中科技老師楊心淵總這樣告訴學生。而顏伯勳從小學在學校裡發現自己的潛能、夢想,開始一路追尋,應該是最好的例子。
為了讓嘉義市更多的「顏伯勳」都能找到自己的興趣和舞台,嘉義市政府教育處科技教育推動小組有一個「K-12科技大聯盟計畫」,在北興、蘭潭、玉山三所國中成立自造教育及科技中心,領銜進行科技領航實驗課程,其中105至107學年科技中心建置便是由楊心淵負責,他目前也協助嘉義市科技教育總體計畫的規劃與執行諮詢。
楊心淵說,K-12科技大聯盟從縱向往下扎根到幼兒園,往上與高中職結盟;橫向則是打破學科框架,除了科技外,也做跨領域整合。希望跨年段、跨領域,能激發更多孩子的興趣。
K-12科技大聯盟朝菁英教育、普及教育雙軌進行。菁英教育針對像顏伯勳這樣特別有潛能的孩子,以PBL專題式導向,邀請國小高年級到高中職學生混齡、跨域學習,希望透過真實情境與多元專題的課程,幫助孩子發展興趣愛好。
圖片來源:天下文化《教出影響未來的孩子》
普及教育則以「一校一創課、一生一作品」為目標,「創課」一語雙關,不只是創「客」的maker,更重要的是「創課」的課程,希望能讓嘉義市每個學校都至少發展一個能在全年級實施的科技教育創課課程,每個學生也都能在畢業前完成一個和科技創課相關的作品。
當這樣的理想在教學現場落實,楊心淵坦言:「的確會有挑戰……,但只要老師有想要幫忙學生找到『喜歡』或是『擅長』的夢想,便有努力的方向。」
楊心淵曾經遇到一個經常蹺課的學生,某一次上完他的資訊課後,竟然開始每週準時出現,原來這位叛逆的國中生發現楊心淵的資訊課和其他課程不一樣,上課就像玩線上遊戲一樣,透過任務闖關學習,每次闖關成功都能得到滿滿的成就感。
「有了成就感,就有了動機,課堂上時常聽到孩子『耶』的歡呼聲,我就知道他又成功闖了一關,而且他在資訊課上的表現超越半數同學,令我刮目相看。可惜的是,」楊心淵搖搖頭說:「這孩子只有電腦課準時上課,其他課還是繼續蹺。」
「沒有不肯學習的孩子,只有還沒找到方法的老師,因材施教的適性教育真的很重要!」楊心淵從此投入差異化教學,學習進度轉換為任務關卡,學生面對的不是「教學單元」而是「挑戰」,想要闖關成功?那就得具備某些老師指定的先備知識。
課堂風景因而完全改變:青春期國中生愛聽不聽的情況消失了,為了完成任務關卡,學生們會主動翻書、問老師、找答案;每個人依照自己的能力,進度或快或慢,和自己比賽,等到學期末,有的人全部完成,有的只完成三分之一的挑戰。
楊心淵說,單一教學的教學模式,遇到最大教學瓶頸是超前和落後的學生總是被犧牲,身為老師卻心有餘而力不足,「而適性化教學讓我很確定每個孩子的每一步歷程,都是扎扎實實的學到東西。」
➢【書籍資訊】《教出影響未來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