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當父母親罹患比較難纏的病症時,到底要坦言相告,還是隱瞞他(她),報喜不報憂呢?

圖片來源:unsplash
當父母親罹患比較難纏的病症時,到底要坦言相告,還是隱瞞他(她),報喜不報憂呢?
會有這種顧慮,通常是得到癌症之類的重症,子女擔心老人家承受不起噩耗,所以躊躇不決是否該告訴爸媽。但是,我的看法是,應該還是要讓病患本人知道自己的狀況。
華人常有一個觀念:小時候的各樣健康決定,是爸媽幫孩子決定的,而年老了以後,則是子女幫父母作主。小孩子不懂事,缺乏自主性,由父母代為決定,完全合理;但一旦成人之後,應該是本人才有權利做自己的醫療決定,不過在華人社會,經常會有家族成員替病患本人決定治療方向的傾向,甚至於病患實際的狀況,也由家人決定要不要讓本人知曉。
我的住院醫師訓練是在美國完成的,西方醫療很強調病患的個人意志,只要病患本身意識清楚,他自己才是決定自身疾病治療方向的人,所有東西都要由病人親簽。這種作風對我影響很深,基本上,只要病人問起,我一定據實相告,而且現在又有《病人自主權利法》,我們有義務要跟病人講清楚。
以前資訊比較不發達,人們也習慣老了以後就依賴子女;然而,現在的老人家,自主性都還滿強的,八、九十歲的老人家或許相對比較依賴一點,但六、七十歲的老人家,大多都還很精明,很多人以前根本是社會中堅,閱歷很豐富,怎麼可能瞞得住這些人?
試想,每次來看醫生,若老是看到醫生跟家屬交換眼色,一直推託說:「報告還沒出來,還在確認中。」難道老人家心裡不會覺得這裡頭一定有什麼不對嗎? 而且,如果家屬真的跟醫生聯手起來瞞住老人家,但老人家病情卻改善有限時,病患也會懷疑是否治療不力,最後萬一本人發現,經常是打擊更大,還不如一開始就誠實告知的好。
而已經很老的長輩,其實大多對自己的身體也都心裡有數,即使刻意避重就輕,他們也會感覺到不對勁。其實,到這年紀,他們或多或少也都已經有心理準備,對於一些不是很好的消息,早有接受現實的智慧,他們的心理素質,不見得像子孫想像的那樣脆弱。
再說,以現在的醫療技術,即使是癌症,也有機會治癒或是長期控制,讓老人家知道自己身體的狀況,之後做任何治療,他心裡也比較有所準備,不至於因為副作用而浮現更多狐疑。
考量國情,未來要做何種方向的治療,或許可以家族成員彼此討論商量一下,但是,老人家只要沒有失智,腦筋還不糊塗,還是該讓他本人知道病情,畢竟只有本人才是自己生命的真正主人,讓他決定,才是真正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