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應該讓爸媽「在宅安老」,還是送到安養機構?這個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要看老人家的健康狀況、意願,以及家屬或老人家自己的經濟狀況而定。
圖片來源:unsplash
應該讓爸媽「在宅安老」,還是送到安養機構?這個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要看老人家的健康狀況、意願,以及家屬或老人家自己的經濟狀況而定。倘若老人家健康狀況還行,在宅安老就可以了,除非他自己很想要去養生村,那又另當別論。
有一些老人家覺得跟子女或媳婦、女婿一起住很不自在,加上本身個性也喜歡呼朋引伴,他們可能會覺得住養生村(或銀髮住宅)還不錯。
養生村通常是提供給行動能自理的老人家住的,不少養生村環境優美,並提供豐富課程與休閒活動,又有許多同儕作伴,三餐的民生問題也不必煩惱,有些還有醫師、護理人員定期駐診,對一些老人家來說,說不定比在家安老還愜意。
不過,想住養生村,得考慮費用問題。入住得要先繳一筆金額不小的保證金,入住後,一個月的月費至少二、三萬元跑不掉,高級一點的更是所費不貲,若口袋太淺,恐怕難以負擔。
但如果經濟負擔得起,到養生村養老確實是還不錯的選擇,現在願意住養生村的老人家其實還滿多的,只要老人家快樂,子女也不必拘泥於華人一定要在家養老才是孝順的傳統觀念。
而沒辦法自理、需長期照顧的老人家,若無法在宅安老,那通常就是選擇到養護機構或護理之家。基本上,這類機構也是一分錢一分貨,陽春版跟高級版的價差頗大,我建議選擇時,至少要挑選主管機關評鑑合格的,另外,一定要親自去看過現場環境再決定,避免把爸媽送進一個可能有問題的機構。
至於在宅安老,又有分是在誰的「宅」。如果老人家身體健康還不錯,大多都寧可在自己老家生活,但要注意的是,倘若其中一方先離世,剩下的那位就算原本健康狀況還不錯,之後可能也會出現變化,不可不慎。
因為,兩個人的時候可以彼此照應,三餐也會比較講究營養,但剩下一人獨居時,有時老人家可能會疏於照顧自己,甚至因為孤獨而有憂鬱等問題,針對獨居長輩,子女關心的頻率要更密集,以免老人家健康狀況下滑無人知曉。另一種在宅安老,則是跟子女住在一起。
有些跟子女住的老人家是一直住在同一個孩子家,有些則是「逐水草而居」 ,比如說,老人家一共有四個孩子,一年就分春夏秋冬四季到不同的孩子家住。不管是哪一種,只要自家協調得好,讓老人家得以安享晚年就行。
不過,因為每一個家庭的狀況不一樣,我之前遇過好幾個「逐水草而居」的例子,可能輪到去住某個孩子家時,老人家的健康管理狀況就會突然脫序。
像我有個患者婆婆,她每次輪到去某個兒子家住時,那段期間就會忘記來打骨質疏鬆的針,需要我們的個管師提醒。也許她兒子分身乏術,有他自己的苦衷,但我個人建議,若爸媽採行這種「逐水草而居」的狀況,不管爸媽是輪到哪一個兄弟姊妹家住,每個子女還是應該定期關心一下父母,必要時互相幫補一下,不能「轉手」出去以後,就當作是其他手足的責任而不再聞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