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一般人可能會覺得老人因為「日薄西山」,憂鬱症的比例會比年輕人高出許多,但其實老年憂鬱症的比例並沒有比年輕族群高。
圖片來源:unsplash
一般人可能會覺得老人因為「日薄西山」,憂鬱症的比例會比年輕人高出許多,但其實老年憂鬱症的比例並沒有比年輕族群高。大部分的長輩能活到這麼大歲數,經歷各種起起落落,看盡人間風景,早已累積相當的人生智慧,能用比較圓融的態度面對不夠完美的現況。
但也有一些老人家在晚年時陷入憂鬱深谷,非但無法豁達笑看人生,反而整天長吁短嘆,覺得活得很苦、很累。
跟年輕族群不同的是,老人家的憂鬱症經常是以「身體不舒服」來表現的。他們不大會跟人傾訴自己心情很低落,而是會抱怨自己這裡麻、那裡痛、頭暈、睡不著、胃慒慒、胸坎「實實」、呼吸困難︙︙有些老人家說的症狀極多,乍聽之下,感覺長輩的身體簡直是「歸組害了了」。
通常我聽到老人家一口氣抱怨這麼多處不舒服時,我都會溫言問他們:「阿公(阿嬤),你心情好不好?」長輩們可能對所謂的「憂鬱症」沒有概念,只知道自己渾身都不對勁,若沒有特別問他們,也許他們自己也沒有意識到自己有憂鬱症狀。
憂鬱症是一種腦部化學物質失衡的疾病,恐怕不是晚輩口頭安慰老人家,要他們「想開點」、「不要想太多」就能解決,必須經過適當治療。但要評估老人家是否真的有憂鬱症,必須同時考慮是不是因為其他疾病,造成這些類似憂鬱的症狀。
比如說,貧血患者和甲狀腺功能低下的患者,都常會覺得疲累、提不起勁。而甲狀腺亢進者,則有可能會躁動、睡眠減少。此外,帕金森氏症的病人經常會繃著一張撲克臉,看起來心情不好的樣子,這些老人家未必真的有憂鬱症,但會因為這些疾病,產生類似憂鬱的症狀。
當然,也有不少老人家是因為中風、心肌梗塞、失智等慢性病,而併發憂鬱症。在社會因素方面,則可能因為支持網絡減少(例如喪偶、失去老友、獨居等)、婆媳或其他人際問題、擔心經濟等各種壓力源,讓老人家鬱鬱寡歡。醫生的能力是有限的,沒辦法代替病人解決他們各自的人生問題。
【書籍資訊】《顧爸媽,這樣做最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