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失眠,是許多老人家常常抱怨的困擾,有三成以上的老年人覺得自己有睡眠障礙。不少長輩都認為,自己上了年紀以後,就開始「失眠」,睡覺的時間好像比年輕時少很多。但,真的是這樣嗎?
圖片來源:pixabay
失眠,是許多老人家常常抱怨的困擾,有三成以上的老年人覺得自己有睡眠障礙。不少長輩都認為,自己上了年紀以後,就開始「失眠」,睡覺的時間好像比年輕時少很多。但,真的是這樣嗎?
如果你在長輩們睡覺的時候,放一台錄影機在旁邊側錄,通常會發現,老人家其實是有睡著的,睡著的時間也沒有少多少,那為什麼老人家們還是會覺得自己「失眠」呢?
一般而言,老人家的睡眠時間雖然會減少一些,但其實並沒有比年輕人少很多,大都還是有六、七個小時。會覺得沒睡好,差別並不是睡眠時間長短,而是在於「睡眠品質」。
人年齡大了,「熟睡期」就會縮短,這是自然的老化現象。以前年輕時可以一覺到天亮,但老了以後就睡得比較淺,加上很多老人家有攝護腺問題,或是因為某些藥物有利尿作用,導致晚上睡到一半還必須起床如廁,也有一些老人家有慢性咳嗽、胃食道逆流、末梢循環不佳或夜裡抽筋等毛病,使他們睡得更淺,所以才會覺得自己好像沒有睡夠。
此外,很多長輩就寢的時間會前移,愈睡愈早,以前可能晚上十點以後才會去睡,但上了年紀以後,可能八點就去睡了,然後凌晨三點左右就醒了,便沒有辦法再睡著,老人家就會抱怨:「唉,我有失眠啦!」但仔細算算,晚上八點睡,凌晨三點鐘起床,睡眠時間也已經有七個鐘頭,並不算短。
還有一些老人家,白天可能沒事就在「盹龜」(打瞌睡),可能前前後後加起來, 「盹龜」時間就有好幾小時,人一天大概只需要七、八個鐘頭的睡眠,白天睡多了,到半夜會睡不著。
像這些狀況,嚴格說起來都不能算是「失眠」,只是老人家覺得自己「該睡覺的時間睡不著」 ,就誤以為自己失眠。像這種狀況,我都會跟老人家解釋:「你不是失眠,是你的身體覺得你睡夠了啦!」
如果是這一類的情形,最好能先做行為治療,不要貿然倚靠安眠藥。我的建議是:不妨先填寫一、兩週的「睡眠日記」 ,記錄自己每天晚上幾點上床(包括在床上看書、看電視的時間)、幾點起床、晚上起來幾次、每次醒來大概要多久時間才能再睡著、每天午睡或打盹的時間有多少等等,盤點自己真正的睡眠狀況。
【書籍資訊】《顧爸媽,這樣做最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