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研究指出,以前老師教給學生的知識,原則上一輩子夠用;而現在的學生出社會後所要面臨的科技環境和工作職種,甚至還沒被創造出來。也就是說,世界變化越來越快,傳統的學習方式已經追不上了。

圖片來源:unsplash 文/李依蒔 ,天下文化資深編輯
「學歷」等於「能力」,幾乎也等於一份受到保障的工作,直至今日這個觀念仍舊沒變。但如果有一天,您的孩子回家告訴您「我不想繼續升學了!」您會怎麼辦?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您一定先了解一個殘酷的事實:今時的大學生入學第一年所學的觀念與知識,很有可能在畢業前就會被新發現給推翻。
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研究指出,以前老師教給學生的知識,原則上一輩子夠用;而現在的學生出社會後所要面臨的科技環境和工作職種,甚至還沒被創造出來。也就是說,世界變化越來越快,傳統的學習方式已經追不上了。
各國的教育系統如火如荼的改革中,為的就是培育能夠真正面對未來挑戰的人才。全球性的求職網站Glassdoor二○一八年釋出的資料顯示,有十五間頂尖企業包含Google、Apple、IBM……等,招募員工時比起「學歷」,更重視「能力」,這裡所說的能力包含之前的實務經驗,和未來在職場上能否持續精進成長。
這些也正是108課綱強調的「素養」。很多家長都在問「素養是什麼?去哪裡補?」素養是知識,是能力,也是態度,無法靠補習或寫評量卷養成,更與我們從小到大習慣的「學習」不同,不只孩子面臨挑戰,廣大的家長們也是!
從北一女、台大,求學路一向走得順遂的作家凱若,雖然她並不信仰學歷至上主義,陪伴女兒成長的過程中,卻也忍不住讓女兒去上數學加強班、提醒過女兒「打球是閒事,請先把正事做完再說。」
終於有一天女兒回家告訴凱若「我不要繼續升學了!我討厭讀書!」在新書《我們在德國IB學校學會的事》中,凱若很真誠的跟讀者分享了她曾經的價值觀衝突、擔憂、反思和改變。
回首女兒從台灣搬到德國的這四年,凱若體認到了——在強推孩子進入「學歷軍備競賽」,或苦口婆心勸他們讀書升學之前,身為父母,我們得先思考清楚「學歷」二字的意義。
在全球教育改革方興未艾的此時,凱若提醒同在一艘船上的你我:不管今天是在台灣還是德國,選擇哪一種教育體制,如果老師與家長的觀念不改變,那教改就等於「換湯不換藥」,再怎麼改,孩子都仍舊被我們卡住的觀念與做法給箝制。凱若無私且生動的經驗分享,值得每一位關心孩子教育的家長參考。
【書籍資訊】
《我們在德國IB學校學會的事》
出版日期:2019.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