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愈平靜愈有生產力》作者認為,現代社會瀰漫追求更多的焦慮,加上充滿琳瑯滿目的刺激,如果不懂節制和休息,非常容易走入壓力和過勞的死角。 追求平靜與追求生產力同樣有價值,獲得平靜之後,不僅能找到自我存在感、活在當下,更能提升生產力。
圖片來源:pexels
文/吳芳碩,天下文化副主編
數位時代帶來前所未有的便利,工作可以跨越時空,24小時即時溝通聯繫,社群媒體、線上影音等娛樂更是琳琅滿目又刺激;但是,你是否也感受過全天候被即時訊息轟炸及最新刺激圍繞的疲乏、焦慮,或者壓力呢?
如果你曾感受到數位普及化帶來的負面影響,別擔心,你不是特例。
曾被TED譽為「史上最有生產力的人」、克里斯.貝利以《最有生產力的一年》計畫與著作成為全球知名生產力專家,當年他不僅提出有效提升生產力的策略,更明白「休息」也是生產力策略不可或缺的一環。然而,某一天他卻在講臺上焦慮症發作,彷彿過往善用的策略一夕失靈,促使他走上這段追求平靜之旅。在最新著作《愈平靜愈有生產力》中,貝利透徹探究這個主題,找出現代社會最常見的焦慮來源,並提出許多具體可行的解方。
書中針對現代人共同面對的隱形壓力來源層層剖析,包括文化中瀰漫著成就思維,不斷督促我們努力進步、追求更多的成就,也因而帶來成就焦慮;現代人常見的過勞,來自哪些因素;以及數位時代帶來「超正常刺激」,促使大腦多巴胺過度分泌,而多巴胺再促使人們尋求更多刺激,如此惡性循環,導致我們在短暫滿足之後更加空虛、疲憊。
提出具體可行的建議一向是貝利的專長,書中提供各種平靜方法,只要你願意付諸行動就能實踐。像是畫出過勞門檻圖,明白自己正承受著哪些慢性壓力,以及還有多少壓力容量;實行「刺激斷食」(或稱「多巴胺斷食」),盡可能刪減身邊不必要的刺激,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忙碌;盡量多花時間在類比世界,因為人類的大腦是為了類比世界設計的,走進大自然、多運動身體、選擇不過度加工的飲食、花時間與朋友相處等,這些會讓大腦分泌平衡的物質,讓人感到平靜。
貝利發現不論是追求成就或生產力,如果不懂節制和休息,只會走入壓力和過勞的死角。追求平靜與追求生產力同樣有價值,而且獲得平靜之後,不僅能找到自我存在感、活在當下,甚至更能提升生產力。追求平靜確實需要花點時間和努力,但這些付出會是值得的。
➢【書籍資訊】《愈平靜愈有生產力》
➢【延伸閱讀】活用4個生產力工作策略,避免「待辦事項」塞滿的窮忙人生! |《愈平靜愈有生產力》想睡飽再上班不是不可能!首先,你必須了解賴床是沒有用的
是誰天天在讓你分心?運用4宮格抓出你現在最需要做的事情!
How to Calm Your MindFinding Presence and Productivity in Anxious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