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亞洲肺癌手術權威陳晉興醫師發現,診間最常被問的竟是「我該怎麼吃?」從有人誤信補品送急診,到營養不良無法開刀,他深感飲食照護的重要,特別攜手營養專家,打造《精準營養與肺癌治療》一書,提供病人科學、實用的飲食指南,幫助他們吃對吃好、提升療效。
文 / 陳晉興,台大醫學院特聘教授
身為診治過上萬名肺癌病人的外科醫師,在診間最常被問的卻是飲食問題,例如:「手術前要吃什麼?」
「得肺癌能喝咖啡嗎?」「開刀後可以進補嗎?」等五花八門的各種問題。但我並非營養專家,只能提醒攝取溫和清淡好消化的食物,避免油膩、生冷和刺激食物等大原則,因此較難貼近病人的實際需求。
行醫數十年,深知肺癌病人的營養狀況密切關係到治療選項及成效,有 1 位體重高達 120 公斤、稍微動一下都會喘的病人,即使肺癌還在初期,開刀切除就能根治,但心肺功能太差無法接受手術,只能改用放射治療,復發風險高很多,預後也不好,實在很可惜。
更有甚者,曾有病人手術成功順利回家,2 週後卻緊急住院,原因是吃太多親友贈送的抗癌補品,引發急性腸胃炎。
看到不少病人誤信以訛傳訛的飲食觀念,保健不成反傷身,讓我更加體會營養照護的重要性,因此邀請營養專家共襄盛舉,解答病人的各種疑問。
感謝輔仁大學許瑞芬教授、台大醫院葉宜玲營養師認同我的理念,投入時間心力,一起打造這本全方位的肺癌精準營養指南,除了深入淺出介紹肺癌,並以精準營養學理導正觀念,搭配抗癌時期的飲食建議與食譜,兼具專業性、實用性,是最適合肺癌病人參考的工具書。
抗癌之路就像跑馬拉松,必須有充足的體力和良好的免疫力,才能應對起伏病情及辛苦治療,衷心希望這本書可以協助病人,以正規肺癌治療搭配精準飲食調養,吃得對、吃得好,贏戰肺癌,重拾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