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這些安排是從大人的期待出發,還是站在孩子的發展來思考呢?
圖片來源:unsplash
把時間花在值得努力的事情上
我認為,日常生活中所有的人事物都是學習,並不是只有讀課本裡的知識才叫學習。
家長如果只把「學習」定義在課本中,當然沒看到孩子打開課本就會焦慮。假如有些孩子在天賦上學習困難,比如說數學,他聽一次、兩次、三次就是學不好,為何還要一週七天排滿數學課?只要給他基本的學習量就好,多餘的時間讓他自由學習感興趣的學科或才藝,比如他喜歡英文,就讓他多上英文課吧,別剝奪他的興趣與熱情。
許多家長很少讓孩子把時間用在學習自己感興趣或是能看到自己優點的課程,反而一直把時間花在他們沒興趣又容易有挫折的課堂上。「教育」容易陷入一種惡性循環,那就是家長或老師讓孩子花費大量時間不斷確認自己的缺點,透過學習那些討厭或不擅長的學科來加強自身的挫折感,這種時間運用錯置的方式,將對孩子帶來深遠可怕的影響。
孩子有些學科讀不好,家長應該要觀察他的學習過程,看他的困難點在哪,也鼓勵他與同儕、老師或父母討論。討論的目的不是要得出標準答案,討論的目的是要發現困惑、經歷錯誤並解決問題,期望獲致真正的理解。
家長應該把「學習」這件事的範圍擴大,不只是學科上的學習,而是相信孩子做的每件事情都對未來有幫助,這樣就能想像,哪些事情不是浪費時間,家長不需要過度焦慮。
在孩子國小與國中階段,因為所有學生都經歷相同歷程,也以同樣方式進入下一個階段,以致於大家過度在乎排名比較,卻忽略了愈往後面的階段愈需要獨特性,如果沒有在前面的階段鼓勵孩子覺察自己、發現自己與欣賞自己,最終不僅不知道要將時間投注於哪些部分,還可能浪費更多的時間選擇了沒有興趣的學系。
教改常說要減輕孩子的壓力,但往往愈改壓力愈大、課程的種類愈多,哪些東西要排進學分表是個角力的過程,每一科都希望能排入學分表,最好每年都有。我們一直沒有減少東西,一直在加東西,孩子就得承受這些後果。
比如現在教改說科技很重要,但其他科目還是存在,對孩子來說,「課程節數減少,但是課程種類變多。」學分塞很滿之後,學校又說社團活動很重要,多元體驗也很重要,一直往上加,假日也有活動,寒暑假也有營隊。這些安排是從大人的期待出發,還是站在孩子的發展來思考呢?
不少人到了職場上才開始學習安排時間,規劃如何達成組織目標,甚至進修學習如何思考,其實這些學習應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安排進去,而不是離開校園後,到了職場上才措手不及,發現自己需要增強基礎做事能力。
因此,儘管孩子身處校園中,也不應該只強化「課本內的學習」,這些課本內的學習很容易對於未來人生沒有絲毫幫助,反而陷孩子於職場或人生的泥沼與困境中。
生活本身無處不可學。學習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大人也要認知,學校與生活是一致的,不應該在學校學的是一套標準,回到家後面對父母又是另一套標準。孩子若沒有內外一致性,未來面對困難,他很難判斷要採用哪一種思考模式。
大人很少幫孩子想到,平常生活中的各種安排,以及學校的學習,都是在培養孩子一致的價值觀與人生態度,也是了解內在、理解世界的機會。
很多三、四十歲的人,還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他每天都不快樂,抱怨自己的工作,卻不設法改變,一直待在不喜歡的地方怨天尤人,因為他不知道往前的人生還可以做些什麼。這就是因為他之前缺乏一致性價值觀的養成,以致於無法真正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
【書籍資訊】
《教育,我相信你》
出版日期:2020.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