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不管是收到哪一種回饋,好好練習接收的技巧,你才會對訊息有明確的概念,知道如何處理你「沒興趣」的意見。
圖片來源:pakutaso
優雅處理讓人不快的意見
如果所有回饋都完全符合我們對這個字的新定義,那不是很好嗎?但顯然現實並非如此,不然我們發起的解決回饋問題的運動就沒有必要存在了。
不夠明確、模糊、沒有方向或根本是惡意的回饋,會讓你陷入困惑、羞恥或憤怒;相對的,嚴苛或實際的意見可能一開始會讓你的脈搏加快,但是一旦接納並且發現其中的價值後,你可能會像剛運動完一樣感覺又疲累又興奮。
不管是收到哪一種回饋,好好練習接收的技巧,你才會對訊息有明確的概念,知道如何處理你「沒興趣」的意見。不管你是打算置之不理,還是要勉強收下,下面有幾個要點協助你優雅處理那些不受歡迎的回饋:
不要急著反應。先簡單說句「謝謝」,然後給自己一些時間消化一下。你最初的反應,可能會跟聽到更多意見並且仔細思考過後的反應很不一樣。只要願意卸下心防,吸收回饋訊息,我們就會有所收獲。
從「證明」變成「改進」。如果你發現自己在堅持己見,甚至想要證明對方是錯的,那麼試著把心態從「證明」模式轉換到「改進」模式,這樣才能讓自己聽到有幫助的觀點。
詢問事實並請對方舉例。如果你接收到的回饋訊息不夠清楚(例如「照著凱蒂絲那樣做就對了」),那麼就要追問出真正的意思。你的問題要能讓對方回答得更明確,例如:「凱蒂絲做了什麼是你希望我下次注意的?」或是:「你希望我最注意哪一點?」
打破偏見和假設。有些時候你可能會覺得:這不是事實!根本對方並不了解你,只是基於對你的想像而給出回饋!如果你這樣懷疑,那就鼓起勇氣開誠布公的問對方,來驗證他們的假設:
.「你願不願意跟我一起驗證那個假設?能不能談談你是怎麼想的?」
.「我覺得你好像誤會我了。能不能告訴我發生什麼事或是你觀察到什麼事讓你有這個結論?」
如果有必要,請對方暫停。簡單說一句:「嘿,我在聽,但是在進一步深談之前,我想要先消化一下。」就可以了。如果你覺得要求對方釐清會令你心神不寧、或是沒有辦法卸下防備,那麼就再安排一次見面(請記得運用第三章提到的4-7-8 呼吸法)。
找其他能夠釐清狀況的對象。還是不太安心嗎?那就回到請求回饋的模式。如果你覺得有一小塊訊息值得深入挖掘,但是你還沒有消化完全也沒有計畫,那麼就動用能夠給你回饋的人脈,請他們幫你發揮注意力。
尋求支持,但是不要三角溝通。研究顯示社會支持能夠減輕焦慮,但是不要因此就利用人脈發洩負面情緒或採用三角溝通的模式。若是你每次聽完別人給的意見後就發簡訊給朋友說:「緊急情況,出來喝一杯吧!」,那對你消化處理這次回饋並沒有太大幫助。
事實上,如果你收到回饋之後真的覺得很不安,找朋友發洩(實際上是「喝酒發牢騷」)通常不會有什麼幫助,反而還會增添壓力。
你應該做的是找前輩或是同事協助你思考;你可以先讓他們知道整件事情的經過,給他們時間準備好如何討論,而你則要以坦誠的態度提出問題,不要加進自己的主觀評斷。
拒絕回饋也沒關係。如果你收到的回饋沒有幫助,或甚至是會傷人(也許對方身心狀態不太對勁,或是他根本就沒把你的最佳利益放在心上),那麼最好的做法是說:「謝謝,但是不用了。」然後把心力用在你打從心底知道有價值的訊息上。
【書籍資訊】
《精準回饋:提升團隊績效,改善溝通的超能力》
出版日期:2020.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