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驅動地緣政治力量來自更深層的結構牽引,因此他從兩國社會結構、經濟強項、意識型態切入,探討兩國根本的差異和衝突。
圖片來源:Unsplash 文/陳珮真,天下文化副主編
近日隨著美中關係緊張,讓很多原本不關心政治和國際關係的民眾,也都開始想要深入了解美中這兩個大國內外部的問題,以及兩強相爭下,台灣的處境,以期到最佳應對方式。
在共機頻頻繞台的情勢之下,民眾的危機感升高,《遠見》雜誌十月號就特別製作專題「新台海危機下的台灣兵法」,並跨海獨家專訪了前新加坡駐聯合國大使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
馬凱碩是新加坡相當資深的外交官,曾經擔任新加坡駐聯合國大使,在他長達33年的外交資歷中,見過相當多大國欺壓小國的殘酷實例,包括1983年即使聯合國多數會員投票否決,美國總統雷根還是揮兵入侵格瑞納達。見識過種種國際外交上現實面的他,讓他長期專注在地緣政治(geopolitics)的研究上。
在卸任外交官後,馬凱碩埋首學術研究達15年,是「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的創院院長,除了在2005年被《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和《前景》(Prospect)選為「全球百大公共知識份子」之一,2019年則入選為美國人文暨科學院院士,可謂在外交實務和學術研究兩方面都具有相當的份量。
在美中兩強相爭的態勢下,各種有關兩國關係的研究也逐漸成為顯學,有別於一般從軍事或外交角度來探討兩國關係的著作,哲學碩士出身的馬凱碩在《中國贏了嗎?——挑戰美國的強權領導》這本新書中,特別點出驅動地緣政治力量來自更深層的結構牽引,因此他從兩國社會結構、經濟強項、意識型態切入,探討兩國根本的差異和衝突,也因此獲得眾多國際上重量級學者的肯定和認同。
認真的馬凱碩尤其關心台灣的局勢,針對台灣讀者特別寫了一篇長達三千字的台灣中文版序,或許身為新加坡人的他,對於小國在大國夾縫中的處境特別有感,特別語重心長的加碼提醒小國地緣政治三鐵律,也就是:
1、大國不會容許周邊有敵對勢力的存在。
2、大國的選擇,總是以自身國家利益為優先。
3、處在大國周邊的小國,必須掌握先機、時時保持敏感度。
未來十至二十年間,美中地緣政治角力顯然將持續一段時間,尤其隨著中國崛起,也牽動了美中之間的深層結構力量。馬凱碩衷心希望台灣人民可從本書受益,幫助台灣小心、安全的挺過美中地緣政治角力所掀起的險惡地緣政治浪潮,關心美中台情勢的讀者千萬不能錯過。
【書籍資訊】
《中國贏了嗎?》
出版日期:202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