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點亮藝術力》這本書,寫下孫菊君老師對藝術教育的思辨、創新教學心法,以及藝術教學的無限可能。
圖片來源:Pixabay 文/楊郁慧(天下文化編輯部人文館總監)
回想成長求學階段,你對「美術 / 藝術課」有何印象?你認為有天分才能學藝術嗎?你曾因為藝術老師獨厚某些同學而留下陰影嗎?你曾以為藝術是可有可無的「副科」嗎?你曾在藝術課背單字、寫數學或趴下補眠嗎?你仍然認為藝術無法帶來好的出路嗎?
再回想幼童時期,或者觀察身邊的幼童,那種出於本源的創造力與自信,對比於大人們普遍在下筆前的戰戰兢兢、下筆後的塗塗改改、完成後的遮遮掩掩……令人不禁感嘆,與生俱來的藝術創造力早在制式教育的窠臼中消磨殆盡。這是多麼可惜的事?
而這種現象不只發生在成年人,更早已發生在中學現場的青春學子身上。
事實上,只有學科能力不足以應對AI所帶來的遽變未來。藝術所能磨練的敏銳感知、所能啟動的創意思考、所能激發的澎湃熱情,將是AI浪潮衝擊下新世代面對生存挑戰的重要關鍵。
孫菊君老師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任教於新北市中和國中。教學十年後,她成為「駕輕就熟」的老師,備受同事與學生好評,但她心裡深知,平穩運行的軌道上已失去火花與感動。她不得不承認,傳統教學下的藝術課永遠只能照顧到少數「有慧根」、「有天分」的學生。
2014年,孫菊君老師接觸學思達教學法,翻轉藝術課堂。2015年,孫菊君老師開放課堂,成為臺灣開放美術教室公開觀課第一人。《點亮藝術力》這本書,寫下孫菊君老師對藝術教育的思辨、創新教學心法,以及藝術教學的無限可能。
身為資深藝術老師,孫菊君盼望藝術課能夠支持每個孩子不同的天賦資質,找到發揮個人價值的舞台,點亮內在深處源源不絕的藝術原力。同時藉由溫暖正向的分組機制,養成團隊當責、善待歧見、謙卑共善的課堂文化。
「藝術力」是「深度學習力」和「視覺思考力」;是「觀察感知力」和「溝通表達力」;是「多元想像力」和「創新創造力」。藝術不是副科,是翻轉教學的起點;藝術課養成的觀察與思考是關鍵競爭力。《點亮藝術力》,讓教師和家長重新認識藝術課堂的積極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