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地方創生必須由下而上的整合、用需求驅動供給,讓地方經濟注入活水,讓這一代可以安居樂業,讓下一代可以安身立命。
圖片來源:Pixabay 文/郭昕詠,天下文化編輯部研發副總監
「地方創生」一詞源自日本的漢字,為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在任期間,因應國內日趨嚴重的少子女化及高齡化而產生的地方消滅危機,於2014年所推出的國家級計畫。
台灣的發展在許多方面與日本類似,2017年台灣出生率再創新低,當年的新生兒總數首度跌破二十萬人,正式進入世界衛生組織所定義的高齡社會。
為面對總人口減少、人口過度集中大都市,以及城鄉發展失衡等問題,時任國發會主委陳美伶經過數個月和同仁的反覆討論,走訪許多在地深耕的團隊、聆聽眾人的建言,最終整合計畫內容,於2018年五月二十日啟動行政院層級的地方創生會報,同時也宣布2019年為台灣地方創生元年,並將其定位為等同國安戰略層級的國家政策,以人為本,協助地方發展。
在多元民主的台灣,定義「地方創生」並不容易。經過近三年,腳踏實地捲起袖子、第一線觀察與實作,陳美伶嘗試將台灣的地方創生定義為:
台灣的地方創生是為解決台灣城鄉人口結構兩極化及整體發展不均衡,透過整合各界資源與人才,發掘地方人、文、地、產、景的優勢與特色,振興地方產業,創造就業機會,以達到讓人口不外流及回流的國家戰略計畫。
地方創生必須由下而上的整合、用需求驅動供給,讓地方經濟注入活水,讓這一代可以安居樂業,讓下一代可以安身立命。
在經歷踏遍全台、親自造訪各地六十多個地方創生團隊後,被譽為地方創生教母的她,更提筆完成個人首部作品《美伶姐的台灣地方創生故事》,分享包括返鄉保護海洋的「漁三代」、把文化種回來的台灣籽弟兵、打造台灣唯一純手工柴燒黑豆釀製醬油的兄弟檔,以及為部落婦女找回自信的年輕女力在內,一段段躍然紙上的動人故事。
作者在忠實紀錄自己透過雙眼雙腳所感受到的台灣地方創生之餘,更於書中進行回顧及反思,透過完整篇幅,梳理從地方創生的實踐發現的結構性問題,並呼籲以正確的策略引導,有共識的手牽手前進,將有望共創共好共榮的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