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教學」,是將知識傳遞給他人的歷程;引導每一個學習習慣不一樣的人都能獲得有效的學習,這是一項多麼艱巨的任務。
圖片來源:unsplash 文/楊郁慧,天下文化編輯部副總監
「教學」,是將知識傳遞給他人的歷程;引導每一個學習習慣不一樣的人都能獲得有效的學習,這是一項多麼艱巨的任務。「教育」,是看見學習者的困境、傾聽學習者內在的聲音,傳遞前進的力量,這是多麼重要而困難的事。
郭進成是國中老師,多年前,他陷入教學生涯低谷。即使他用心改變教學、對導師班學生處處留心,仍然出了狀況——班上集體作弊。
他嚴懲帶頭者,並要求家長辦理轉學。隔天,當郭進成走進教室,赫然發現——班上空無一人。這是集體抗議嗎?郭進成感到五雷轟頂,自己竟然成為最不想成為的那種老師。
馬琇芬從中文所博士班時期開始執教,雖然胸有成竹,但教學成效與師生關係始終磕磕絆絆、起起伏伏。她深感不安,告訴自己,必須有所改變。這兩位尋求改變的老師,自此走上教學道路上的另一條街。
他們追隨學思達創始人張輝誠,研習學思達教學法,改變課堂風景;又向薩提爾對話模式推手李崇建學習薩提爾對話,運用於師生互動。郭進成和馬琇芬以學思達改變教學,培養學生的自學力、思考力與表達力;以薩提爾對話開啟師生間的互信與連結,並安頓教師自我內在。
受到李崇建鼓勵,郭進成和馬琇芬舉辦「學思達與師生對話」工作坊,分享學思達和薩提爾的實作經驗與心得,受到熱烈迴響,迄今超過五十場工作坊,參與教師逾兩千人次。
《學思達與師生對話》一書,寫下了他們自我探索與教學的心路歷程;其中有挫折與成就,也有沮喪與歡欣。
全書分為三個部分:「我走上另一條街」分享求學的故事、教學的探索、社群的經營;「學思達課程設計」敘述課堂上或工作坊中,曾帶領的教學活動、課程流程及教案示範;「薩提爾師生對話」鋪寫師生的對話脈絡,反映教師在衝突當下的感受、觀點、期待,以及如何同理學生的感受、連結他們的渴望。
以學思達為外功、薩提爾為內力——
教師,不再是答案的提供者,而是思考與表達的催生者;學生,不再是被動的吸收者,而是從學習者成為創造者。教學,成為一座沒有邊界的舞台。
【書籍資訊】
《學思達與師生對話:以學思達為外功、薩提爾為內力,讓教室成為沒有邊界的舞台》
出版日期:2020.02.05